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480章 江南有什麽好(1/2)

作者:探花大人字數:5114更新時間:2024-01-29 22:40:33

    真好呀。

    她有許久都不曾聽見帳內的笑聲了。

    也不知怎麽,竟也跟著暗暗舒了一口氣。

    公子許瞻不過是低低笑了一聲,但小七依舊能從那一眾將軍謀士的笑聲裏,一下子便尋了出來,辨了個分明。

    那低笑,也是壓抑的低笑,含著數不盡的思慮,和化不開的愁苦。

    便是這樣的笑聲,小七也有許久都不曾聽過了。

    有多久了呢,大約是從謝玉雨裏刺殺時起,就再也沒有了。

    這一陣子,他必定也是十分的辛苦。

    小七攏袖立在帳外,就似火燒青瓦樓後,她也時常立在蘭台正堂的廊下一樣。

    聽著他們高談闊語,議論風生,就如聽他們談起如何料理那一老一小的羌王一般。

    有人說,“魏國地方八千裏,帶甲數十萬,自古就是膏腴之地,粟積為丘山。而楚國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裏,粟積饒多。唯燕國山寒水冷,土地瘠薄。大王雄霸天下,與諸國交戰多年,豈會不早做準備?”

    是了,糧草儲備的問題,自周代起就尤為看重。

    《逸周書》中就有“有十年之積者王,有五年之積者霸,無一年之積者亡”的說法。

    周亡之後,天下四分五裂,諸侯並起,兵連禍接,糧草儲備更成了左右戰局勝負的關鍵。

    又有人說,“八月洪災淹的不過是北地的黍稷,我燕國各地的糧倉不下十座,小些的積糧二萬石,最大的積糧有十萬石,楚人以為燒了烏石的糧草,就能一舉摧毀我軍,真是笑掉了我等的大牙!”

    是了,《禮記·王製》稱:“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因而早在燕莊王時就已開始儲糧備荒,以豐補歉了。

    為管理糧倉,還專門設置了倉人和廩人,掌管國家的糧食儲備,以賑災備荒,安民固本,單是小七便聽過薊城就有“治粟內史”這一職位。

    何況公子的四月新政,大大促進了燕國經濟的發展,加之又與魏國互市五穀糧草,極大地充盈了國庫糧倉。

    又聽那東郭將軍大笑起來,“待公子的十七萬大軍一到,與海上的人馬前後夾擊,必將楚軍打得屁滾尿流!人仰馬翻!任是什麽大澤君,什麽楚襄王,都得是公子的手下敗將!”

    帳中諸人皆俯仰大笑。

    又有人道,“魏楚這兩塊肥肉,遲早盡收公子囊中!”

    是了,一個中原產糧大國,膏腴千裏,一個南地魚米之鄉,天府之土,燕國征伐多年,圖的不就是魏楚那豐沃的土地嗎?

    她記得燕莊王十六年十月底的那個大清早,就在雪嶺驛站客舍的廊下,她問起周延年來,“將軍看雪山的時候會想什麽呢?”

    “末將會想,這就是燕國的疆土,可那麽大的一片疆土,是住不了人的。”

    “燕國有多少這樣的雪山?”

    “十之有三。”

    “末將會想,今歲冬天來得太早,隻怕北地的牧民又要凍死很多牛羊牲口了。”

    “牧民為什麽不早早往南避寒呢?”

    “往南?到薊城嗎?薊城就那麽大,盛不了那麽多人。牧民就得住在高嶺草原,不然沒有牧草可吃,照樣要死。”

    這便是公子許瞻為何定要南下的緣故,南下擴張疆土,去尋新的牧馬地,去尋更宜人的地方居住。

    打了好多年啊,這連年的兵戈擾攘,沒有誰能獨善其身。

    不說旁人,小七自己便受盡了戰爭的苦。

    她的外祖父被燕人刺成重傷,父親亦曾是燕楚交戰的主將,就連她自己,不也是因了戰敗才成了燕人的俘虜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