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節(1/3)

作者:superpanda字數:7632更新時間:2023-08-09 05:27:36

    【番外】

    第136章 番外一·後來(一)

    2016年,中國大陸觀影人次突破13.8億, 首超北美, 人均一場。也大約在2016年左右,觀眾觀影趨於冷靜, “明星”等等模板失靈, 動畫片等異軍突起, “內容為王”的說法被業內人士不斷提及, 這一年的大洗牌對資本是打擊, 對觀眾則不是。

    到了2017年, 《中國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終於出來,隻是內容廣受詬病。密密麻麻的文字裏隻有兩條比較具體, 而剩下的大片內容依然還是含混不清。不過,不管怎麽說, 這總歸是電影產業法治化的第一步。另外,從2017年開始,全國電影票房榜首不再總被進口片盤踞了, 本土電影取而代之, 而且優勢越來越大。

    謝蘭生又拍了一部比較商業的警匪片,票房竟有二三十億。雖然全年票房排名還是隻有第三第四, 但他感覺挺感恩的, 這個年紀這個閱曆了,還能 M-o 到觀眾喜好。

    2018、2019年,文化產業遭受洗禮,被業內稱“影視寒冬”。過去幾年, 行業監管約等於無,影視一直野蠻生長,不過,2018年,明星忽然人人自危,影視行業風險大增,熱錢撤退,融資困難,各大vc/pe甚至規定投資不進影視行業,金融政策全麵收緊,高杠杆也不靈驗了。平台取消影票補貼,限價購買內容,同時稅改開始施行,大量公司需要補稅,而“限薪令”等等使得“明星模式”更難實施,內容為王的新趨勢也叫熱錢望而卻步,泡沫幾乎瞬間破滅。另外,內容監督的不確定又讓行業風險更大,今天還能拍的內容明天興許就拍不了了……總之,一連串的改變以後影視行業全麵洗牌。項目減產,橫店開機率減少了50%,大公司的市值縮水了75%,僅僅2019年一年,就有2000多家影視公司倒閉注銷。

    不過,這是行業的“寒冬”,卻未必是內容的寒冬。洗牌之後,新的勢力紛紛湧現,“內容”“質量”屢被提及。市場規模擺在那兒,大浪淘沙後,好的項目會被見到。

    2019年,蘭生又拍了片子,不過反響十分平平。

    另外,2016到2019年,新未網上文藝影院上了不少文藝電影,有的用了“院線 網絡”這個模式,有的用了單一網絡的新模式,不管怎麽說,文藝導演、文藝電影有了一個新的渠道。文藝影院一直都在,謝蘭生還挺開心的。至於藝聯,也上映了不少佳作,有中國的,有歐美的,有日韓的,也有伊朗等等無法獲得院線垂青的國家的,有的時候票房不錯,有的時候票房不佳,謝蘭生等一直努力兼顧著藝術與收入,他盡量讓那些好的片子不被提前下映,而是減少上映場次,比如一周隻放兩三場。

    接下來是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整個行業措手不及,甚至說,讓整個世界措手不及。最開始,謝蘭生跟電影行業的其他人一樣以為一切馬上就會過去、現狀立即就會變好,可誰知道竟然不是,電影行業竟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是最艱難的時候,過去,即使是在“廠標”時代,一年也有五十部的電影出來並且上映。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大眾發現,電影院並不是他們想象中的大把撈金——屏幕數量早已飽和,電影院的平均上座率隻有12%,5個影廳,而電影的平均票房是40元,也就是說,一天放映6場左右,一家影院一年收入也隻能在250萬上下,還是稅前,去除租金、水電、人力、維護,能剩下的就七八十萬,而這甚至還不包括開影院的前期費用,比如裝修、設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