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章 大起大落(求收藏推薦)(2/3)

作者:專門無名之輩字數:12696更新時間:2019-10-11 22:28:13

    華仔搖搖頭,但肯定是古代神話中的某種神獸吧?

    “龍頭、馬身、麟腳,形似獅子,這是貔貅,是中國古書記載和民間神話傳的一種凶猛的瑞獸。”

    古代風水學者認為貔貅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從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極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傳貔貅除了開運、辟邪的功效之外,還有鎮宅、化太歲、促姻緣等作用。

    “我們經常聽到的‘四不像’,的也是它。這一件,應該是一個帶鉤,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係腰帶的掛鉤,作用跟我們現在的皮帶卡類似,多是金屬做的,也有玉的。”胡楊解道。

    帶鉤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流行,出土及傳世皆很多,不算什麽稀奇物件。

    人們使用帶鉤,不僅為日常所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尤其王公貴族、社會名流所用帶鉤甚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

    這種東西是身份象征,帶鉤所用的材質、製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都是判斷帶鉤價值的標準。

    一聽是古代的物件,華仔有點激動:“值錢嗎?”

    胡楊沒有回答,繼續道:“再看看材料吧!有點重,是合金做的。”

    “剛才那攤主是鎏金的。”華仔道。

    胡楊卻搖頭:“這不是鎏金,鎏金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塗在銅器表麵,然後加熱使水銀蒸發,金就附著在器麵不脫。這種技術,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開始,成熟於漢代,隋、唐時鎏金技藝精益求精,廣泛應用於宮殿、寺廟、塔台及佛像等的裝飾上。宋代造詣更深,並且將其傳至RB。明、清以後仍然普遍運用。”

    中國的鎏金技術文化,自戰國以來即大放光彩,尤以兩漢最為普遍,其製作方法是將金與銀混合熔化後,塗上銅器表麵,經溫烤後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華貴璀璨經久不褪。

    然而,鎏金器流傳至今極為稀罕。

    主要原因是曆代以來戰亂損毀,再加上器物中有金成份,很多盜墓賊不知鎏金的藝術價值,就按重量賣給打金匠,熔練為金塊或金元寶,所以被破壞的鎏金器物不可勝數。

    “不過,你這一件,表麵的塗層並非鎏金,而是一種油漆。”

    完,胡楊用手指甲一刮,就把一部分刮了下來。

    “鎏金的話,是不可能刮下來的。這種油漆,應該是現代才有的。看上去精美,但其實沒什麽價值。”

    一番話,讓華仔墜落寒潭,臉上的失落非常明顯。

    總會有幸災樂禍的人,直播間的觀眾聽了,有些見不得別人好的人開始風涼話。

    “以後別著急,你回頭看看,能否找到之前想跟你搶東西的人?”胡楊道。

    華仔聞言,轉頭尋找了一周,還真沒找到那個人,頓時臉色不好看了。

    直播間的觀眾直呼這個世界好危險,看樣子華仔是中了圈套,攤主故意找人幫忙挖坑的吧?偏偏沒有證據,你奈何不了人家攤主,這才是最讓人生氣的。

    “機遇有時候很重要,錯過就可能沒第二回,但也有可能是圈套,以後留個心眼,不要太著急,尤其是這行。”胡楊跟華仔道。

    見他難堪的臉色,胡楊又笑道:“不過,你運氣不錯,誤打誤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