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八 百年積怨 第一百四十七章 老樹新芽(2/3)

作者:閃爍字數:9556更新時間:2020-02-25 03:04:22

    打擊行動開始,陸軍的遠程炮兵就表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

    1個配備240門大口徑榴彈炮的炮兵旅能在24小時之內向150千米內的目標投擲大約4萬噸炮彈,1個配備180門遠程火箭炮的炮兵旅能在24小時之內向300千米內的目標投擲大約2萬噸火箭彈,平均下來1個炮兵旅的24小時彈藥投擲量在3萬噸以上,如果按照彈藥摧毀效果計算,相當於2個聯隊的150架J-15係列戰術戰鬥機的打擊能力。

    僅在2月份,陸軍(含海軍陸戰隊)的15個炮兵旅就向南九州戰區、北九州戰區與西本州戰區的各大中城市投擲各類炮彈與火箭彈近500萬噸。

    如此恐怖的彈藥投擲量,足以讓空軍與海軍感到汗顏。

    相對而言,陸軍承擔戰略打擊任務的成本要比空軍與海軍低得多。雖然高強度炮擊對火炮與火箭炮的使用壽命造成嚴重影響,消耗了大量“耗材”,其中僅在2月份打壞的炮管就多達25000根,平均每門火炮每2天打壞1根炮管,但是炮兵不會出現戰鬥損失、也不會消耗航空燃料,更不需要高強度的後勤保障,綜合算下來,炮兵的打擊效率不但不比航空兵差,還遠遠超過了航空兵。

    戰後,總參謀部後勤裝備處對打擊行動進行統計,發現陸軍的單位投擲費用(每噸每百千米)不到500元,而航空兵的單位投擲費用超過1000元,海軍戰艦艦炮的單位投擲費用也在700元左右、海軍艦載航空兵的單位投擲費用高達1200元。如果算上陸軍彈藥的低廉成本,陸軍的打擊費用僅為空軍與海軍的三分之一。

    長期作戰,不得不考慮成本。

    在國際局勢的逼迫下,共和國找到了一種更省錢的打擊手段,也讓陸軍煥發了青春。

    3月初,陸軍的一支試驗炮兵部隊到達種子島,參與打擊四國戰區的作戰行動。

    該試驗炮兵部隊的主力裝備不是傳統火炮,而是陸軍投入重金研製的第一種大口徑遠程電磁炮,即LA型155毫米電磁軌道炮。

    大口徑電磁炮最先在海軍服役,主要是海軍大型戰艦能夠攜帶足夠大的火炮。

    陸軍型電磁炮的研製難度比海軍型高得多,主要就是大口徑電磁炮的“噸位”難以得到有效控製。海軍的A型電磁炮裝配質量超過550噸,雖然裝在巡洋艦與驅逐艦這些排水量在1萬噸以上的大型戰艦上不存在任何問題,但是用在最多隻有幾十噸的陸軍戰車上肯定成問題。能否降低裝配質量,成為大口徑電磁炮在陸軍中得到廣泛應用的關鍵問題。為此,陸軍想了很多辦法。

    在技術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陸軍隻能另辟蹊徑。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模塊化”,將原本應該集成在一起的火炮係統分散部署在多個平台上,使每一個平台的總質量都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試驗炮兵部隊就是按照這一方式建立起來的,該部隊以營為建製進行戰鬥,每個營有24門LA型電磁炮,24輛戰術彈藥補給車、1套戰術偵察與指揮係統,1套車載式電力供應係統、以及1套短距直線微波電能傳輸係統。如果論裝備數量,其規模遠超普通炮兵營,接近炮兵旅,其中僅車載式電力供應係統與短距直線微波電能傳輸係統就有50多部車輛、需要各類技術軍人128名。龐大的編製必然有相應的戰鬥力,不然就失去了實戰意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