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一百三十二章 無法完成的工作(3/4)

作者:閃爍字數:16028更新時間:2020-02-25 03:07:13

    除掉這些表麵現象,影響歐盟立場的還是經濟問題。全球性大蕭條退去之後,世界各國陸續降低貿易門檻,貿易迅速複蘇。在貿易政策上,中國采取了分別對待的政策,除了繼續在全球範圍內與美國爭奪市場與資源之外,中國首先降低了對同盟國的貿易門檻,以簽署雙邊,或者地區性多邊貿易協議的方式幫助盟國走出經濟困境,其次就是降低針對歐盟的貿易壁壘。加大與歐盟的貿易往來。為了拉攏歐盟,中國甚至單方麵向歐盟開放了部分國內商品市場。這一係列的貿易政策,極大的改善了中國與歐盟的關係,讓上千萬歐洲人獲得了就業機會,也對歐盟各成員國的政治產生了影響。別的不說,大蕭條結束之後,22個歐盟成員國中,19個成員國的左翼政黨由在野黨變成了執政黨,右翼政黨保住了執政權的3個國家分別是捷克、匈牙利與比利時,而這3個國家在歐盟的影響力並不大。政權更迭必然導致外交政策全麵轉向,歐盟向中國靠攏自然在所難免。

    與中國的經濟貿易政策相比。美國的政策幾乎沒有可比性。除了針鋒相對的在全球範圍內與中國爭奪市場與資源之外,美國壓根不敢像中國那樣,向急於通過出口振興經濟的歐盟開放本國市場。原因很簡單,“美國製造”與“歐洲製造”存在很大的共同性,如果開放本國市場,歐盟企業可以利用在中國市場上獲得的巨額利潤,壓低出口美國的商品價格,擠垮美國企業,讓上千萬選民失去工作。不管是共和黨執政、還是民主黨執政,都不可能為了拉攏歐盟而讓選民丟掉飯碗。中國卻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至少沒有美國那麽突出,因為中國早已占據科技製高點,在產業鏈上與歐盟的共同性相對較少,歐盟出口到中國的商品要麽更加便宜,要麽中國企業不生產,基本上不會出現與中國勞動者搶飯碗的問題,中國政府自然不需要過多的考慮貿易對本國經濟產生的負麵影響。

    布蘭迪諾上台後大搞“產業振興”,正是希望借助科技推動產業發展,避免與歐盟直接競爭,讓美國成為與中國處於同一水平的產業大國。

    問題是,任何計劃都需要足夠的時間才能產生效果。

    歐盟把2040年訂為實現政治一體化的最後期限時,美國卻受國內因素限製,無法及時調整政策,不得不想方設法的阻撓歐盟的政治一體化進程。雖然受民族、文化、宗教、價值觀、意識形態等等因素的影響,美國與歐盟仍然很親密,但是薩利文知道,如果美國不能及時調整政策,滿足歐盟的政治需要,美國與歐盟遲早會分道揚鑣。民族、文化、宗教這些東西隻是浮在表麵的現象,而不是內在的本質。要知道,兩次世界大戰都由西方世界的內在矛盾引發,白種人並不是鐵板一塊。

    在倫敦的幾天,薩利文就親身感受到了歐洲發生的變化。

    雖然英國一直是美國最忠誠的盟友,也是美國最重要的盟友,但是在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對英國在政治一體化上的異議已經厭煩透頂,如果不是英國在日本戰爭後正式啟動加入歐元區的談判工作,恐怕英國已經被踢出歐盟。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提出實現政治一體化的具體時間表。將2040年訂為最後期限,針對的就是英國。按照時間表,如果英國不能在2038年之前與啟動加入政治一體化的談判工作,歐盟就將拋下英國,率先實施具有排他性質的區域性政治一體化。從英國在加入歐元區的談判中遇到的困難來看,如果錯過了第一輪政治一體化浪潮,要想在今後加入歐盟大家庭,將會遇到更大的困難,法國等幾個歐盟主要成員國絕對不會讓英國坐享其成。

    在“入歐”還是“入美”的問題上,英國政府的態度很矛盾。

    工黨政府並沒完全拋棄跟著美國走的政策,問題是,跟著美國走到底能夠獲得多大的好處?雖然薩利文代表布蘭迪諾,明確表示將在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問題上支持英國,盡一切可能的壓製阿根廷,但是英國關心的不是南大西洋上的那座荒島,而是如何跟上世界經濟複蘇的步伐,保證英國的國際地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