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一百四十二章 直接匯報(1/4)

作者:閃爍字數:14834更新時間:2020-02-25 03:07:22

    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一百四十二章 直接匯報

    印軍突然越過印尼邊境。兵逼馬亨德拉鈉格,絕對不是什麽好事。

    收到確切消息後,裴承毅立馬斷定,決定攻打馬亨德拉鈉格的不是印軍,而是遠在地球另外一邊的杜奇威。在裴承毅聯係項鋌輝,希望總參謀長想辦法把38軍從尼泊爾派過來的時候,印軍沒有攻打尼泊爾的意圖,駐紮印尼西部邊境地區的印軍沒有異常舉動。短短數個小時之後,共和國政府還沒來得及聯係尼泊爾政府,調防命令還沒有從總參謀部下達到38軍,印軍就越過邊境線,炮轟馬亨德拉鈉格。如果是大舉進攻,裴承毅也就認了,問題是進犯尼泊爾的印軍隻有1個步兵師。這麽點兵力,根本不可能打下馬亨德拉鈉格,甚至對駐紮在附近的尼泊爾軍隊都沒有多大威脅。

    印軍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攻打尼泊爾是假,牽製38軍是真。

    發現問題容易,解決問題就沒那麽容易了。

    裴承毅再次給項鋌輝打電話的時候,收到的答複是讓他立即返回總參謀部,準備向國家領導人匯報戰爭進展情況。

    這讓裴承毅多少覺得有點以外。不過他知道,需要匯報的不是戰爭進展情況。

    按照規矩,裴承毅每天都會向總參謀部遞交一份戰鬥報告,對戰場局勢與當天變化做概要說明。每個方向上的大規模作戰行動結束之後,前線指揮部還會向總參謀部與元首府遞交一份戰役總結報告,詳細說明戰役過程與戰役得失。雖然戰役總結報告不由裴承毅親自起草,而是由東方聞率領的幾名參謀負責,但是需要裴承毅過目與簽名,才算得上是前線指揮部的正式報告。不管是項鋌輝還是王元慶,都對戰爭進展情況了如指掌,不需要裴承毅千裏迢迢趕回去當麵做報告。

    給袁晨皓交代了工作,裴承毅搭乘空軍接待要員的專機離開了沃濟拉巴德。

    元首想知道的不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而是即將發生的事情。

    雖然王元慶並非軍人出身,甚至沒有參軍服役的經曆(趙潤東是軍人出身,紀佑國則在年輕的時候當過兵),但並不表示王元慶對軍事一竅不通。作為政治家,對戰略大方向的判斷與把握能力不但不比軍人差,還比軍人出色得多。

    裴承毅心裏很明白,元首非常了解戰爭。

    半島戰爭後期,在包括趙潤東在內的大部分人都認為不應該越過三八線,更不應該幫助朝鮮完成統一的情況下,王元慶卻堅決主張打到底,以統一朝鮮半島為最終目的。當時連裴承毅都不太明白王元慶為什麽要替朝鮮“謀福利”,在他看來,幫助朝鮮完成統一,等於讓2000萬朝鮮人統治4000萬韓國人,承認了朝鮮政權的先進性。戰後。裴承毅擔心的事情並沒發生,在重新建立的民主政治的基礎上,朝鮮順利實現民族統一,並沒出現誰統治誰的局麵。更重要的是,朝鮮的金氏**政權在戰爭中一去不複返,而新生民主政權成為了共和國在周邊地區建立的典範。從更長遠的角度看,甚至能夠看出,王元慶主張出兵幫助朝鮮實現民族統一,與他後來在共和國推行的政治改革有內在聯係。用一些第三方新聞媒體的評價來說,通過在朝鮮建立民主政治製度,王元慶獲得了很多經驗,為後來在共和國推行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礎。說得直接一點,朝鮮的民主政治建設成為了共和國政治改革的試驗場,也堅定了王元慶在共和國推行政治改革的決心。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王元慶都是一位非常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

    戰爭爆發前,王元慶力排眾議,不但把裴承毅從巴基斯坦調了回來,還讓裴承毅負責製訂總體戰爭計劃。按理說,關係到國家根本利益與國家基本政策的戰略計劃,至少應該由總參謀長負責,如果是趙潤東與紀佑國。肯定會親手把關。王元慶把這麽重要的事情交給了一名陸軍中將,就足以讓人覺得震驚了。當裴承毅提出“先東後西”,從東線包抄印度戰略大後方,以全麵擊敗印度為根本目的的戰爭計劃時,王元慶再次力挺裴承毅,全盤采納了這份戰爭計劃。要知道,當時連項鋌輝都認為目標過於遠大,應該把重點放在西線,通過占領新德裏迫使印度投降,然後與印度簽訂一份“不平等條約”,以維護共和國國家利益、控製南亞地區為戰爭的主要目的。支持項鋌輝的人並不少,包括顧衛民、葉致勝、閻尚隆等國家領導人與中央政府高層官員。在此情況下,王元慶仍然絲毫沒有動搖,堅決支持裴承毅的戰爭計劃。雖然戰爭還沒結束,但是打到這個時候,已經證明裴承毅的計劃比項鋌輝的想法更加符合現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