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一百四十八章 人心惶惶(2/4)

作者:閃爍字數:16376更新時間:2020-02-25 03:07:27

    如果隻看表麵分析,古吉拉德的推測非常有道理。

    站在裴承毅的立場上,能在攻占博帕爾之前打下新德裏,無疑是最好的結果。

    問題是,有能力首先打下新德裏嗎?

    看上去,中**隊在西線戰場上的3個軍對新德裏很有威脅,實際上,這3個軍基本上沒有打到新德裏的能力。

    別的不說,3個軍的後勤保障問題就足以讓裴承毅放棄首先攻打新德裏的行動。

    共和國陸軍能在東線戰場上所向披靡,一口氣把戰線向西推進上千千米,除了前線主戰部隊攻擊能力異常強大之外,與後勤保障穩步到位有很大的關係。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充足的後勤保障,共和國陸軍在瓦拉納西就會停下腳步。

    算上西線戰場上的3個軍,共和國陸軍的主戰部隊隻有11個野戰軍與3個空降軍,總兵力不到40萬(算上陸航與空軍的參戰人員,也才50萬),為這些部隊提供後勤支援的保障部隊卻多達80萬,其**和國陸軍有20萬(包括各野戰軍留在後麵的後勤人員)、巴基斯坦有35萬、孟加拉國陸軍有25萬,如果算上用來控製占領區的部隊,以及即將入印參戰的尼泊爾陸軍。保障部隊超過120萬。這還沒有算上在共和國境內提供後勤服務的30多萬軍人。如果全部算上,為了支援50萬作戰人員,總共動員了150萬人後勤人員,相當於3名後勤人員保障1名戰鬥人員。如果嚴格計算,隻計算參加作戰行動的戰鬥人員,將戰鬥部隊的後勤人員都歸入保障部隊,則戰鬥人員與保障人員的比例為1比6。

    實事求是的講,這個比例不算高。

    東南亞戰爭期間,每名戰鬥人員需要11名保障人員;半島戰爭期間,每名戰鬥人員需要9名保障人員;日本戰爭期間,每名戰鬥人員需要16名保障人員(與主要以空中作戰與海上作戰有很大關係)。即便放眼全世界,這個比例也不算高。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每名戰鬥人員的保障人員多達21人;阿富汗戰爭中,這一比例高達32;即便在伊朗戰爭中,也達到了16。

    保障部隊的比例降低,與運輸工具的性能提升有很大關係。比如在半島戰爭中,共和國陸軍保障部隊的主要運輸工具是列車與卡車,而這場戰爭的主要運輸工具已經變成了運輸機,空運在以“噸千米”計算的運輸總量中占了30%,而在戰術運輸中所占的比重更是超過了60%(戰略運輸仍然以海運為主)。與陸運相比,空運有兩個很明顯的優勢,一是運輸速度快、是陸運的20倍以上,二是占用人員少、僅有陸運的20%左右。用Y-14C與20噸標準載重卡車相比。1架隻有2名飛行員的Y-14C能夠在1天之內向1500千米外的戰場運送100噸物資,而要達到同樣的運輸量,即便不考慮公路的裏程比實際距離更遠,也至少需要出動50輛載重卡車,以接力的方式向前線運送物資。由此可見,運輸機節約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人力資源。雖然空運的成本比陸運高,Y-14C飛一個架次相當於10輛載重卡車跑同樣的路程,但是在全麵實現電動化之後,空運的成本已經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特別是在高強度軍事作戰中。空運節約下來的時間與人力,有降低成本的效果。綜合計算,空運成本並不比陸運高多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