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一百八十章 下基層(1/4)

作者:閃爍字數:14834更新時間:2020-02-25 03:07:54

    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一百八十章 下基層

    雖然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間。裴承毅養成了收看電視新聞節目的習慣,但是當上前線總指揮後,裴承毅就再也沒有時間安下心來看半個小時的新聞節目了。

    回到沃濟拉巴德,裴承毅首先調整後工程部隊的施工任務。

    建立前線空軍基地,可以說是重中之重。攻打蘇拉特的時候,空軍支援乏力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雖然大部分戰術戰鬥機的作戰半徑都在1200千米、甚至1500千米以上,但是在最大作戰半徑的情況下,戰術戰鬥機隻能攜帶少得可憐的彈藥,在戰場上空的滯留時間也以分鍾計算。一般情況下,隻在執行遠程重點打擊任務與戰場遮斷任務的時候,才考慮讓戰鬥機以最大作戰半徑出擊。如果執行的是戰場支援任務,特別是協助地麵部隊發起進攻的支援任務,戰術戰鬥機的作戰半徑都要受到嚴格限製,一般為最大作戰半徑的三分之二,以便讓戰鬥機攜帶更多的彈藥,或者獲得更多的戰場巡邏時間。

    也就是說,戰術戰鬥機的作戰半徑最好控製在800千米以內。

    根據前期作戰情況,因為地麵部隊對空中支援的依賴性很大,往往需要空中支援力量伴隨行動,所以戰術戰鬥機的作戰半徑最好能夠控製在600千米以內。隻有這樣,戰術戰鬥機才能在攜帶5噸彈藥的情況下。在戰場上空停留至少1個小時。

    雖然陸軍航空兵對基地的依賴程度比戰術航空兵小得多,但是作戰半徑的問題同樣存在,甚至更嚴重。26B代表的陸航低空攻擊機的作戰半徑本來就比不上J-17A代表的戰術航空兵,而陸航在執行戰場支援任務的時候,受作戰空域與基本戰術的影響,滯空時間比戰術戰鬥機多得多。按照前期作戰行動的統計數據,26B執行反裝甲任務時的平均滯空時間長達48分鍾、是戰術戰鬥機的2.5倍,執行輔助進攻支援任務時的平均滯空時間為33分鍾、同樣是戰術戰鬥機的2.5倍,執行大範圍轟炸任務的平均滯空時間為42分鍾、是戰術戰鬥機的2倍。也就是說,陸航的低空攻擊機必須更加靠前部署。這一劣勢基本上抵消了陸航對基地依賴性的優勢。

    空中支援的重要性不用多說,不管炮兵多麽厲害,地麵部隊離不開空中支援。

    當然,空中支援不僅僅是火力支援。

    在前期作戰行動中,空運支援發揮的作用甚至超過了火力支援。

    用裴承毅在戰後做的總結來說:如果沒有強大的空運力量,共和國陸軍不可能用一場超乎想像的“閃電戰”擊敗印度,更不可能在5個月之內占領整個印度;決定地麵部隊進攻速度的不是裝甲部隊的推進速度、也不是支援火力的延伸範圍,而是空運力量所能承擔的最大支援力度;隻有在空運力量足夠強大的情況下,地麵部隊才能在不用顧慮後勤保障的情況下發起大縱深戰略突擊;如果沒有強大的空運力量,共和國陸軍隻能打一場半島戰爭式的地麵戰爭,能在1年、甚至2年內結束戰爭就算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可以說,最後一句話非常直觀的反映出了空運力量的重要性。

    半島戰爭,共和國用了大半年。印度的麵積是朝鮮半島的數十倍,如果按照半島戰爭的方法攻打印度,失敗的肯定是共和國。正是如此,戰爭爆發前,幾乎沒人相信共和國陸軍能夠在印度取得勝利。同樣如此,戰爭爆發前。共和國才不遺餘力的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支援航空兵與陸軍航空兵;在“輕型化”還沒有完全完成的情況下,共和國陸軍率先提出了“空中化”的發展戰略。

    雖然印度戰爭還沒有結束,但是“空中化”已經成為未來陸軍的風向標。

    用西方軍事專家的話來說:印度戰爭是檢驗陸軍空中化的戰爭,也正是這長戰爭,證明了陸軍空中化的可行性與強大性,要想打贏未來戰爭,必須擁有一支空中化的陸軍;共和國陸軍再次走在了世界前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