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略博弈(3/4)

作者:閃爍字數:15328更新時間:2020-02-25 03:07:55

    毫無疑問,這麽做隻對共和國有利。

    不管是美國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物資、還是歐盟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物資、或者其他哪個國家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物資,因為隻有共和國與巴基斯坦等盟國在印度有駐軍權,所以向印度人分發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的重任肯定落在了共和國等軍隊身上,而印度人隻知道誰發的人道主義援助物資,而不知道誰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物資,從而隻知道是共和國等國家幫助他們走出了災難。

    對此,美國也是有苦自己知。

    在人道主義的大前提下,如果美國拒絕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必然受到指責,而美國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等於替共和國做嫁衣裳。當然,美國肯定會在人道主義援助上做文章,比如要求向印度派遣人道主義援助人員,借此機會向印度民眾施加影響,如果共和國拒絕美國的人道主義救援隊伍進入印度,美國就可以借此滋事,在人道主義援助問題上打折或者與共和國發生糾紛。

    正是如此,在考慮幫助印度重建的時候,王元慶才沒有算上美國那一份。

    不管有沒有美國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共和國都有能力使印度保持穩定。

    到此,基本上能夠看出王元慶在印度的布局了。

    戰爭越早結束,共和國就有越多的時間在印度展開工作。如果不出所料,王元慶會不遺餘力的支持蘇沃斯,用蘇沃斯當年的政治主張、遭到印度政府迫害、被迫流亡海外、成立民主政黨等等事跡,將蘇沃斯打造成印度的民族英雄,從而醜化被傳統勢力控製的印度前政府,讓印度民眾相信,這場給印度帶來巨大災難的戰爭不但沒有針對他們,還給他們帶來了嶄新的未來。當然,關鍵還是戰後重建。隻要戰後重建做得好,讓印度民眾看到了過上幸福生活的希望,自然能夠將共和**隊塑造成“印度民族解放軍”的形象,從根本上消除印度民眾對共和國的仇恨,甚至可以大部分印度民眾相信,之前政府宣揚的那些針對共和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是完全錯誤的,共和國不但不是印度的敵人,還是印度的朋友,是能夠幫助絕大部分印度人過上更好生活的朋友。

    要想達到這個目的,除了巨大的投入之外,還要充足的時間。

    王元慶在給裴承毅安排任務的時候,一再強調,必須在年內結束大規模軍事行動,就是因為時間過於緊迫。

    按照王元慶的規劃,就算在年底結束大規模軍事行動,離閻尚隆在四國外長會晤上做出的承諾,也就是在印度舉行民主大選也就隻有半年而已。

    可以說,在絕大部分人看來,半年時間根本無法扭轉印度人對共和國的態度。

    正是如此,薩利文才接受了這個條件,從而使四方外長會晤取得成功。

    關鍵就在這裏,半年夠嗎?

    別說其他人不相信,就連王元慶都不相信。

    沒有個十年八年,也就是差不多一代人的時間,印度民眾根本不會改變對共和國的態度。準確的說,是在印度民眾需要共和國提供的糧食時,會改變對共和國的態度,隻要吃飯問題得到解決,印度民眾的態度就會再次發生轉變。

    按照顧衛民製訂的印度戰後重建計劃,也是持續15年,而不是短短半年。

    毫無疑問,不可能等到15年之後再在印度舉行民主大選。

    既然不能等,就必須在這半年內做點事情。

    王元慶不是想做點事情,而是想做很多事情。

    四方外長會晤召開前,王元慶就讓李存勳安排劉曉賓就去新德裏,隨後就安排軍情局以保護個人安全的名義,密切監控印度臨時政府的活動,特別留意印度臨時政府派往各占領區的臨時性地方官員。因為印度的社會關係極為特殊,所以王元慶還特別叮囑李存勳,密切留意印度各地方民間勢力,采取扶持少數民族、壓製印度斯坦族的方法,首先爭取印度少數民族的支持,再爭取印度斯坦族開明派的支持。為了完成元首安排的任務,李存勳專門去了一趟新德裏,親自部署工作。實際上,就算沒有元首安排的這些任務,李存勳也會高度重視印度的工作,原因很簡單,戰後的印度肯定不會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印度,而是一個地方權力比較大的聯邦製印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