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八章 人才(3/4)

作者:閃爍字數:14726更新時間:2020-02-25 03:08:08

    回過頭來看,也許會覺得裴承毅在印度戰場上的表現沒有什麽值得誇獎的地方,甚至會讓人覺得,整個過程都是順其自然,誰去指揮的結果都相差不大,畢竟共和國的軍事實力擺在那裏,印度沒有半點勝算。但是以當時的情況看,誰能像裴承毅那樣得心應手的指揮整場戰爭?即便退一萬步來看,誰有能力看到整場戰爭的進程與結果?李存勳自歎沒有這樣的能力,因為他也懷疑過裴承毅的指揮策略。

    有的時候,李存勳甚至覺得,裴承毅的軍事才華是與生俱來的。

    關鍵是,打贏一場戰鬥很有可能是運氣,可是要打贏一場戰爭,絕對不是運氣。

    計劃耗時1年半的印度戰爭,最終僅用了5個月,戰爭開支僅為預算的40%、戰爭傷亡僅為估計的30%、戰爭損耗僅為預測的30%。這些足以證明,裴承毅的軍事才華無與倫比,恐怕在未來數十年之內,都不會出現第二個“裴承毅”。

    當然,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打贏一場戰爭不容易,打贏兩場戰爭更不容易。

    事實足以證明,裴承毅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將軍。

    李存勳非常佩服裴承毅的軍事才華,也很欣賞裴承毅的政治頭腦,但是最讓他覺得欽佩的還是裴承毅的“低調”。

    印度戰爭後,裴承毅成為了最有競爭力的總參謀長人選。

    項鋌輝決定卸甲歸田之後。不但王元慶認為裴承毅是下任總參謀長的理想人選,就連一直在為總參謀長努力的章忠憲都甘拜下風,早早對外宣稱,如果裴承毅出任總參謀長,他絕對心甘情願的聽從調度。

    當時李存勳就覺得有問題。

    裴承毅的表現讓李存勳明白了問題在哪。當裴承毅謝絕了元首的挽留,決定擔任南亞戰區司令官之後,李存勳就明白了過來。如果裴承毅按照眾望所歸的想法,接替項鋌輝出任總參謀長,他就會惹煩。原因很簡單,如果沒有裴承毅,最有可能出任總參謀長的不是章忠憲,而是林嘯雷。章忠憲主動退出競爭,不是不想當總參謀長,而是想借此機會讓裴承毅與林嘯雷扛上。隻要裴承毅與林嘯雷爭執不下,元首就會退而求其次,讓章忠憲出任總參謀長。換句話說,裴承毅在這個時候跳出來競爭總參謀長的位置,不但替章忠憲做了嫁衣裳,還會得罪幾十萬海軍官兵。換了李存勳在裴承毅的位置上,也不會主動背黑鍋,而是把總參謀長的位置讓給林嘯雷。

    “低調”也能看成是一種政治智慧,而且是大智若愚的政治智慧。

    如果裴承毅僅僅是退出總參謀長的角逐,沒有什麽讚歎的,隻要是稍微有點頭腦,明白共和**隊內部鬥爭情況的人在他的位置上,都會做出同樣的決定。讓李存勳感到佩服的是,裴承毅還做了一件看似舉重若輕,實際上卻意義非凡的事情。

    退出總參謀長的角逐之後,裴承毅申請去南亞擔任戰區司令部。因為第三次軍事改革明確了戰區製取代軍區製,首先成立的四大戰區(本土戰區、西太平洋戰區、東南亞戰區與南亞戰區)均在組建之中,需要優秀人才,所以裴承毅在這個時候申請外調,被很多人看成是避嫌的最好選擇。

    問題是,王元慶並沒打算放裴承毅走,而是把剛剛晉升為少將的袁晨皓派了過去。

    各大戰區需要人才,推動軍事改革更需要人才。

    按照王元慶的意思,裴承毅留了下來,而且在總參謀部與國防部聯合成立的“軍事改革委員會”供職。毫無疑問,最適合裴承毅的位置是“戰鬥部隊編製辦公室主任”,因為裴承毅在總參謀部任職的時候是作戰處主任,在兩場戰爭中均是前線最高指揮官,非常熟悉軍隊的編製,也知道該如何調整編製。從某個角度看,“戰鬥部隊編製辦公室主任”在軍事改革中的地位最高,影響力也最大,對今後的晉升有很大幫助。別的不說,新成立的各支部隊都與該辦公室有關,都需要按照該辦公室提交的方案進行改編。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裴承毅沒有接受這個任命,而是去了被人看成清水衙門的“裝備發展辦公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