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七十四章 情報網絡(3/4)

作者:閃爍字數:14700更新時間:2020-02-25 03:09:09

    毋庸置疑,“軍事偵察衛星網絡”讓軍情局如虎添翼。

    雖然偵察衛星的性能不可能無限製的提高,拿成相衛星來說,盡管從理論上講,成相分辨率可以無限製的提高,可是受大氣擾動等不可預測的自然因素影響,光學成相衛星的分辨率最多達到厘米級別,雷達成相衛星的分辨率最多達到分米級別,繼續提高分辨率不但難度大,而且沒有多少實用價值,但是軍事偵察衛星在情報係統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其重要性早就超過了航空偵察係統,僅次於情報人員。正是如此,共和國非常重視軍事偵察衛星的研製工作,在性能難以繼續提高的情況下,轉而打造“及時偵察係統”。毫無疑問,這是貨真價實的“燒錢遊戲”。

    與提高偵察衛星的性能一樣,提高偵察衛星的“及時性”也有個限度。

    早在21世紀初,NSA(美國國家安全局,美**事偵察衛星的主管單位)的專家就斷言,兩小時是偵察衛星係統效費比的界線,過了這道坎,效費比將越來越小。這裏所說的“兩小時”,指的是軍事偵察衛星網絡的覆蓋周期,即對同一地區進行兩次掃描的間隔時間。其實有點數學基礎的人都能算出來,NSA的專家並沒亂彈琴,不然在21世紀前25年,美國與共和國也不會以“兩小時”為軍事偵察衛星係統的基本要求。

    2025年,共和國的軍事偵察衛星就達到了“兩小時”這個標準。

    12年過去了,在投入了數千億元的情況下,共和**事偵察衛星係統的覆蓋周期僅僅縮短到了“45分鍾”。當然,美國的情況好不到哪裏去。從某種程度上講,“45分鍾”已經算得上是實時監視了。隻是在某些特殊時期,比如監視機場的時候,因為做好準備的戰機從滑出機庫到升空隻有幾分鍾、甚至幾十秒,所以必須保持監視狀態,“45分鍾”的覆蓋周期明顯達不到要求。在建設軍事偵察衛星網絡的時候。軍情局早就考慮到了特殊情況,因此對偵察衛星的運行軌道做了特別安排,能在有必要的時候,通過調整某些偵察衛星的軌道對某個特殊區域保持實時監控。隻是這樣的實時監控持續不了多久,根據所處緯度的不同,從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緯度越高持續的時間越短,如果是赤道上的目標,甚至不需要調整衛星運行軌道,僅用處於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就能實時監視)。

    阿森鬆島位於北緯7°56′,距離赤道並不遠。

    如果不是對分辨率的要求比較高,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達不到要求(地球同步軌道距離地麵大約36000千米,而普通偵察衛星的軌道高度一般在300千米左右,也就是說當普通衛星的分辨率達到厘米級的時候,地球同步軌道偵察衛星的分辨率僅為米級,最多隻能用來監視戰略目標,而無法用來監視戰術目標),軍情局甚至不需要調整衛星軌道,就能持續監視阿森鬆島上的英軍機場。

    既然裴承毅有要求,劉曉賓當然不會吝嗇調動幾顆衛星。

    隻不過,再好的偵察衛星係統也無法取代人。

    雖然按照得到情報界公認的說法,通過技術類手段獲取的情報已經占到情報總量的八成以上,是技能類手段獲取情報數量的10倍,說簡單點,間諜獲取的情報僅有偵察衛星獲取情報的十分之一,但是沒有任何一家情報機構放棄了“傳統手段”,甚至可以說,衡量一個情報機構能力的不是擁有多少顆衛星,而是擁有多少間諜。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軍情局獲得的有效情報中,近八成是由間諜提供的。在偵察技術取得突飛猛進之前,包括偵察衛星在內地技術類手段隻是對間諜網絡的有效補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