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九十四章 深入主題(3/4)

作者:閃爍字數:14280更新時間:2020-02-25 03:09:28

    毫無疑問,王元慶的這種轉變有更加深層次的含義。簡單的說,王元慶非常清楚紀佑國製訂的國家改革計劃,知道半島戰爭是一場“意外”,或者說是由美國蓄意挑起,對共和國不太有利的戰爭。如此一來,王元慶在戰爭初期相對保守就不難理解了。如果能夠將戰爭規模控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仍然有可能按照紀佑國的安排,完成國家改革,用最小的代價讓共和國成為世界一流強國。問題是,戰爭從來不是按照某一方的意願發展的。到了戰爭後期,當王元慶發現局勢已經無法扭轉的時候,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無疑是最為理想的選擇。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王元慶不再沿著紀佑國製訂的改革路線前進,開始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規劃共和國的未來。

    顯然,王元慶的選擇得到了紀佑國的支持。

    從長遠影響來看。半島戰爭給共和國帶來了三個問題。一是從此開始,共和國將以世界一流大國的身份參與國際鬥爭,雖然不大可能與美國正麵對抗,但是必須在相對較短的時期內解決周邊問題,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一流大國會在周邊問題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從實際情況出發,如果不能迅速建立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共和國遲早會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的圍剿下轟然倒地。二是必須盡快建立以共和國為核心的國家同盟體係,不管共和國多麽強大,在麵對西方國家集團的時候,都需要盟友,而且是很多盟友。這就要求共和國必須在國際事務上有所作為,不但要占領科技製高點,還要將先進技術變成政治籌碼,用先進技術帶來的產業**重新規劃國際局勢。三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國內改革,因為半島戰爭已經喚醒了共和國民眾的公民意識,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他們不僅僅是國家的成員,還是國家的主人。

    針對這三個問題,王元慶給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

    針對第一個問題,就是日本戰爭與印度戰爭,而這兩場戰爭都與王元慶有關,甚至可以說王元慶是真正的策劃者。針對第二個問題,就是在全麵銷毀核武器的基礎之上,通過出售與轉讓可控聚變核電站建立起來的集約集團,而王元慶正是該集團的締造者。針對第三個問題,就是政治改革,王元慶在政治改革中的地位就不用多說了。

    可以說,王元慶的能力絕不在紀佑國之下。

    雖然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紀佑國才是政治改革的締造者,而且紀佑國肯定針對政治體製製訂了改革計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紀佑國的計劃與王元慶的行動有很大的出入,至少不會在麵對嚴重外部威脅的情況下推行政治改革。

    事實上,王元慶很有可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推行的政治改革。

    說簡單點,治理國家不是玩遊戲,沒有SL**,也沒有沒重來的機會。如果現有體製能夠推動國家繼續前進,並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會導致嚴重的社會矛盾,那麽不管誰在台上,都不會輕談改革。事實上,紀佑國沒有推行政治改革的主要理由就是時機不成熟,而所謂的“時機不成熟”,實際上就是沒有必要搞政治改革。如果真的有必要,不管別的條件有沒有達到要求,比如經濟建設、文化發展、思想觀念、科技力量等等,紀佑國都會推行政治改革,而不是把這一曆史重任留個王元慶。紀佑國尚且不會冒險推行政治改革,真有選擇的話,王元慶也不會冒險。

    想通這個問題,裴承毅就明白了李存勳問他那個問題的理由。

    “想明白了?”

    “基本上想明白了。”裴承毅勉強笑了一下,“隻是還有幾個問題沒有想通,比如照你的說法,早在二十多年前,也就是紀老在聯合國成立七十周年慶典後訪問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時候就知道會爆發第二次英阿馬島戰爭,那麽在這麽長的時間內,有足夠的機會改變阿根廷的麵貌,不至於鬧到現在這個樣子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