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三章 利益集團的陰影(2/4)

作者:閃爍字數:15576更新時間:2020-02-25 03:09:54

    當時就有人驚呼,敘以戰爭即將打響。

    事實是,戰爭並沒在2037年爆發。原因很簡單,敘利亞與以色列多欠缺一個極為關鍵的基本條件。

    就在西方人忙著過聖誕節的時候。敘利亞總統緊急訪問北京。

    雖然在共和國新聞媒體的宣傳中,敘利亞總統是應王元慶在倫敦峰會上發出的邀請訪問共和國,但是明眼人多知道,王元慶已經離任了,就算敘利亞總統想增進私人感情,也應該在7月份之前訪問共和國。

    敘利亞總統在這個時候訪問共和國的目的隻有一個,即為加入集約集團努力。

    事實上,敘利亞總統隻需要做好一件事情,即在引進可控聚變核電站、以及相關技術上與共和國達成協議,就能成為共和國的準盟國。按照最新的國際遊戲規則,簽署了《倫敦條約》的國家能從共和國、美國、法國與俄羅斯引進可控聚變核電站、以及相關技術。雖然法國與俄羅斯的相關產品與技術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加上共和國與美國明爭暗鬥,所以這是一個“買方市場”,很多締約國都利用這個問題與共和國、或者與美國討價還價,努力獲得最優惠的待遇,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敘利亞卻沒有選擇空間。說簡單一點,除非敘利亞當局能夠忍受俄羅斯的落後技術,不然就隻能選擇共和國。如果把引進技術與締結盟約聯係在一起,敘利亞就更沒有轉圜餘地了。

    敘利亞總統在北京活動的時候,以色列總理也急匆匆的飛到了華盛頓。

    其實以色列的處境與敘利亞截然不同,因為掌握了可控聚變核電站的核心技術,又是得到認同的有核國家,所以以色列不需要像其他締約過那樣,一定要從“四巨頭”那裏引進技術。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以色列國小力微,主導《倫敦條約》的就不是四巨頭,而是五巨頭了。

    也就是說,以色列總理去華盛頓的目的不是要技術。而是要支持。

    事實上,敘利亞總統去北京的主要目的也是要支持。

    一夜之間,中東局勢就緊張了起來,敘以兩國的關係由沸點降到了冰點。

    當然,隻要說到中東問題,誰也不能忽視伊朗。

    2038年1月初,敘利亞總統在北京與共和國簽署了用6200億元購買4座5000兆瓦級可控聚變核電站的建造合同之後,沒有返回大馬士革,而是去了德黑蘭。

    當時,就有人認為,敘利亞總統買的不是核電站,而是軍火,因為4座5000兆瓦級核電站的國際市場價格最多3000億元,不到6200億元的一半。事實並非如此,作為國家間交易,就算敘利亞總統想借購買核電站之名購買軍火,共和國當局也不會同意,畢竟這是兩筆完全不相幹的買賣。實際情況是,共和國出售的不僅僅是4座足以滿足3500萬敘利亞人在未來30年之內生活與生產所需全部電能的核電站,還包括在設計使用壽命,也就是50年內的全部核燃料與零備件供應。也就是說,除了支付必要的人工費用之外,未來30年內敘利亞當局不需要為購買電力支付一分錢。在未來50年內也不用過分擔心電力供應。更重要的是,6200億元不是一次性支付的,除了建設核電站用的3000億元將在建設工期內,也就是未來5年之內陸續支付到位之外,另外3200億元將根據每年的發電量,以及電站的日常維護與保養工作量分25年支付,平均每年支付的費用不到130億元。毫無疑問,這是一筆非常劃算的買賣。就算把3000億建設費用算進去,30年內,3500萬敘利亞人每年隻需要支付大約600元,按照敘利亞2035年的人均耗電量計算。電能單價不到1分錢,購買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當然,這不是敘利亞的進步,而是整個世界的進步。事實上,《倫敦條約》給全球民眾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推廣普及可控聚變核電站,把電力價格降到令人無法想像的地步。正是如此,才能讓足夠多的國家成為《倫敦條約》的締約國,從而確保從根本上消滅核武器。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講,敘利亞做了虧本買賣。當年,共和國總共與21個國家簽署了類似的協議,出售的大部分可控聚變核電站都比賣給敘利亞的便宜,比如賣給阿根廷的6座5000兆瓦級核電站的總價隻有3600億元,加上30年的維護費用,也不會超過6600億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