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四章 相互叫板(1/4)

作者:閃爍字數:14536更新時間:2020-02-25 03:09:55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四章 相互叫板

    “了解以色列與美國的關係嗎?”。

    李存勳突然提出個問題。裴承毅一下沒能反應過來。

    “看來,你這幾年確實在潛心搞科研。”李存勳嗬嗬一笑,說道,“對於伊朗當局搞的小名堂,摩薩得知道的不會比我們少多少。敘利亞總統到我們這裏來求援,以色列當局自然不會置之不理,不然以色列總理也不會連夜飛赴華盛頓了。”

    李存勳這麽一說,裴承毅才明白了過來。

    雖然以色列是名副其實的彈丸小國:就算把控製的巴勒斯坦地區、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地區算上,國土麵積也僅有2萬平方千米出頭(算上巴勒斯坦國則超過了2.7萬平方千米);人口不到800萬(未包括控製區內的300萬巴勒斯坦人);除了少量鉀鹽、石灰石、銅之外,沒有礦藏資源;氣候全年幹旱少雨,森林覆蓋麵積不到6%。但是在某些方麵,以色列卻是不折不扣的大國:作為中東地區唯一的核國家,以色列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秘密擁有了核武器;在資源奇缺、連淡水都非常稀缺的情況下,勤勞聰明的猶太人不大但建立起了以高科技為核心的現代化工業體係,還在電子、生物、能源、軟件、醫療設備、信息、軍工等產業與行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沙漠灌溉農業技術更是都步全球;短短幾十年,猶太人就從無到有的建造了一個發達國家。

    在眾多能夠與大國媲美的方麵,摩薩得就能算得上是其中之一。

    “摩薩得”,即Mossad,是“以色列情報和特殊使命局”的簡稱,其前身為“對外情報機構”。即“沙亞”。早在以色列建國之前,巴勒斯坦地區就有一個專門有組織的為該地區猶太人秘密購買與偷運武器的秘密軍事組織,即“哈加納”,而為這些活動收集情報的就是“沙亞”。1946年以色列國成立後,“哈加納”被“以色列國防軍”代替,“沙亞”則被“對外情報機構”代替。

    美蘇冷戰期間,摩薩得就與美國的中央情報局、英國的軍情六處、蘇聯的克格勃並稱為情報界四巨頭。數十年美蘇冷戰期間,摩薩得創造了很多情報界的“奇跡”。比如在50年代,它首先搞到了赫魯曉夫反斯大林的秘密報告;60年代,把二戰中屠殺猶太人的戰犯艾希曼抓回以色列受審;年,從伊拉克偷走了當時最先進的米格21戰鬥機;組織突擊奔襲烏幹達,成功解救100多名人質(突擊隊長約尼上校在戰鬥中陣亡,而他就是後來擔任過以色列總理的內塔尼亞胡的親哥哥)。即便到了21世紀,摩薩得特工的身影仍然活躍在世界各地。比如在21世紀初,摩薩得刺殺了到達巴林的哈馬斯領導人;在10年代,也就是第四次印巴戰爭前替印度改進俄製戰鬥機;伊朗戰爭期間,摩薩得的特工與間諜為美軍提供了大量重要情報;20年代,公然違背與美國達成的秘密協議,從美國國務院竊取了與秘密援助有關的絕密資料,迫使美國當局加大對以援助力度;30年代,把重點轉向共和國,僅媒體曝光的與摩薩得有關的諜報事件就超過了5起。

    用李存勳的話來說,摩薩得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活躍的情報機構。

    這沒什麽好奇怪的,畢竟以色列太小了,某些時候,準確的情報比百萬大軍還要寶貴。

    拿伊朗核問題來說,伊朗戰爭爆發前。以色列摩拳擦掌,準備了近10年,打算在時機成熟的時候用當年對付薩達姆的方法,出動數十架遠程戰鬥機炸掉伊朗的核設施。以色列耗資100多億美元購買了24架F-22A戰鬥機(因為交付時間晚於F-22J,所以以色列是第二個引進F-22係列戰鬥機的國家),與美國秘密接觸,希望能夠由部署在迪戈加西亞的美軍大型加油機為返航的以色列戰鬥機提供援助。可是直到伊朗戰爭爆發,以色列都沒有采取實質性的行動。根據幾名在伊朗戰爭期間投靠美國的伊朗原子能科學家提供的證據,直到美軍入侵,伊朗都不具備研製與生產核武器的能力,大肆宣揚核戰略不是為了發展核武器,而是想逼迫以色列采取行動,通過煽動反以情緒轉移國內矛盾、削弱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在伊朗當局公布的幾處核基地裏麵,隻有一些裝模作樣的核設施。重要的是,每座基地附近都有密集的防空陣地,並且安裝了電子幹擾設備。如果以色列空軍的戰鬥機使用GPS製導彈藥,炸中的就不是核基地,而是附近的民用設施;如果以色列空軍的戰鬥機使用激光製導彈藥,就得麵對密集的防空火力。總而言之,隻要以色列采取行動,就將吃不了兜著走。以色列能夠避開伊朗設下的圈套。正是摩薩得的功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