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十七章 苦口婆心(3/4)

作者:閃爍字數:15426更新時間:2020-02-25 03:10:07

    當然,杜奇威早就不是純粹的軍人了,所以在蘭德斯麵前,一直有所保留。

    事實上,讓杜奇威有所保留的,不是擔心遭到蘭德斯迫害。按照美國的政治製度,如果為總統獻策納諫的工作讓杜奇威感到不爽,他大可拂袖而去,回去做每年賺50萬美元的新聞評論人。

    早在一年前,也就是布蘭迪諾離開白宮前,杜奇威就注意到,在國會與白宮的聯合推動下,美國的基本政策正在發生轉變。事實上,早在2038年,也就是上一次中期大選之後不久,因為共和黨大獲全勝,導致國會易主,所以美國的基本政策就受到了影響。當時布蘭迪諾還有所保留,沒有完全妥協。當然,按照杜奇威後來的理解,布蘭迪諾直到2040年才向國會的共和黨議員妥協,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以此做談判籌碼,為他進入戴維斯公司,並且獲得實權提供幫助。

    不管怎麽說,導致美國發生改變的不是政治家,而是經濟。

    隨著經濟全麵向好,一個新的黃金時代的到來,美國人的思想觀念正在發生變化,美國利益集團的利益訴求也在發生變化。這些因素結合到一起,就是美國的基本政策在議員的影響下發生變化。

    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在馬島衝突中的表現就是直接體現。

    當然。與對待中東問題的態度相比,除了一些本質上的差別之外,與美國經濟晚於全球經濟複蘇,沒能在2037年達到理想狀態,與美國在馬島衝突中表現疲軟,沒能給予英國最大限度的幫助有很大的關係。

    這種基本政策上的變化,讓杜奇威不得不多一個心眼。

    要知道,布蘭迪諾在白宮住了8年,而且應付利益集團的時候算得上得心應手,最後仍然避免不了淪落為利益集團代言人的下場。

    蘭德斯算得了什麽?

    作為一個屁股還沒有坐熱的總統,就算蘭德斯比布蘭迪諾厲害百倍,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與利益集團對著幹。

    也就是說,蘭德斯處理中東問題的態度,很有可能是利益集團的訴求。

    正是想明白了這個道理,杜奇威才有所保留。

    要知道,蘭德斯正在把美國推向一場規模肯定會超過半島戰爭、甚至有可能與印度戰爭相當的地區戰爭。因為以色列的存在,所以美國不可能像對待日本與印度那樣,僅提供武器裝備。派兵參戰,就得考慮共和國是否會做出同樣的舉措。雖然杜奇威堅信蘭德斯的判斷是錯誤的,裴承毅不會指揮共和**隊殺入中東地區,但是他必須提防另外一種可能,即裴承毅不是顧衛民的政治盟友,而是顧衛民的政治敵人,從而遭到顧衛民利用與陷害,最終替顧衛民背黑鍋的可能性。如果情況更加糟糕,比如裴承毅的存在對顧衛民構成了威脅,迫使顧衛民想辦法除掉他的話,那麽中東戰爭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此情況下,共和國就有十足的理由在中東地區跟美國打一場規模不大的戰爭了。

    問題是,兩個超級大國交上手後,有可能輕易分開嗎?

    以色列不是韓國,猶太人在美國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朝鮮人,中東地區的重要性也遠遠超過了朝鮮半島,美國不可能像當年那樣,在打不過的情況下拍屁股走人。也就是說,這場戰爭到底會發展到哪個程度,將由共和國決定。更要命的是,得由共和國的政治鬥爭結果來決定戰爭結果。

    就算杜奇威不懂東方文化,也應該知道,隻要與政治鬥爭扯上關係,那就凶險了。

    再往細處考慮,杜奇威更加不會產生半點僥幸的想法。要知道,裴承毅很有可能是21世紀最出色的將領,稱其為“軍事家”與“軍事統帥”也不足為過,就算顧衛民有心利用中東戰爭對付裴承毅,隻要顧衛民不敢做得明目張膽,就很有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更何況,裴承毅從來就不是任人宰割的純種軍人,而顧衛民千方百計的對付他,表明他與王元慶的關係非同一般,所有王元慶派係的將領與官員都會支持他,從而使他橫下心來,與顧衛民鬥個魚死網破。這場政治鬥爭會讓共和國變成什麽樣子還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會對中東地區的戰爭產生多大的影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