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一百三十七章 矛與盾(3/4)

作者:閃爍字數:14326更新時間:2020-02-25 03:12:09

    按照美國公布的理論數據,第三批次型的CG21型防空巡洋艦(“邦克山”號是第一批次型,隻是在2035年的時候按照第三批次的標準進行了現代化改進)能夠在艦隊防空作戰中對高度在160千米以下的空中目標進行3次攔截,最多能夠在一次防空作戰中擊落108個目標。3艘巡洋艦就能攔截324個目標。第三批次型的DDG1000型多用途驅逐艦也能攔截高度在160千米以下的目標,隻是在一次防空作戰中最多隻能攔截54個目標,6艘驅逐艦也能攔截324個目標。算是9艘護航戰艦與3艘航母上的末端攔截係統,“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在一次戰鬥中最多能夠對付936個目標。當然,這是純理論計算結果,而實戰時的攔截能力最多隻有理論計算結果的一半。

    顯然,“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的防空攔截能力算不上強大。

    事實上,依托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也很難在實戰中遇到數百枚導彈同時發起起攻擊的情況。說得不客氣一點,除了共和**隊之外,恐怕還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能夠威脅到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

    更重要的是,就算防空係統無法攔截全部導彈,美國艦隊還有最後一招:強製電磁幹擾係統。要知道,任何導彈都是製導武器,而隻要是精確製導武器,就無法抵抗強製電磁幹擾係統。要想對付強製電磁幹擾係統,就隻能采用精確度非常低的閉路製導方式。在此情況下,導彈的攻擊效率將降低好幾個數量級,甚至不如非製導炸彈!

    當然,強製電磁幹擾係統絕對不是萬能的。

    實戰早已證明,強製電磁幹擾係統絕對是一把雙刃劍,既能摧毀敵人的電子係統,也能摧毀自己的電子係統。即便美國海軍的大型戰艦都在中期大改的時候做了改進。增添了閉路控製係統,即在遭到電磁炸彈打擊的情況下,戰艦上的基本控製係統能夠正常運轉,確保戰艦能夠返回海軍基地。問題是,戰艦的主要防禦係統肯定會完蛋。拿防空係統來說,因為防空雷達與火控雷達不可能做成閉路係統,所以在遭到電磁炸彈的攻擊,或者艦隊使用了強製電磁幹擾係統之後,很難立即恢複工作,至少都需要花上幾分鍾的時間重新啟動。在高強度的現代化海戰中,幾分鍾就足以決定艦隊的命運了。

    正是如此。美國海軍才沒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強製電磁幹擾係統上。

    事實上,共和國海軍也是如此。雖然防空導彈、特別是那些能夠攔截在亞軌道高度上飛行的導彈的反導導彈的價格極為昂貴,絕大部分反導導彈甚至比需要對付的高超音速反艦導彈還要昂貴,但是比起動輒數百億美元一艘的航母、上百億美元一艘的巡洋艦、數十億美元一艘的驅逐艦來說,幾千萬美元一枚的導彈就算不了什麽了。如果算上海軍官兵,導彈的價格更算不了什麽。正是如此,共和國與美國海軍才高度重視艦隊防空係統,甚至把艦隊防空係統與國家戰略防禦係統結合到一起,利用為戰略防禦係統開發的很多新技術來提高艦隊防空係統的作戰效率。別的不說,艦隊防空係統中普遍采用的激光雷達就是由戰略防禦係統的定向引導雷達發展而來的。

    問題是,美國艦隊的防空係統首先要麵對的就是上千枚8A型反艦導彈。

    因為艦隊在戰區活動,而且參與了作戰行動,所以所有戰艦都處於戰鬥狀態。隨著防空警報響起,各艘戰艦在防空火控係統的控製下,有條不紊的進入了防空作戰狀態。當航母上的航空指揮官命令防空戰鬥機離開防空交戰區域的時候,3艘防空巡洋艦上的導彈垂直發射係統率先開始工作,以每秒8枚的速度向空中彈射防空導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