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七章 潛移默化(3/4)

作者:閃爍字數:14468更新時間:2020-02-25 03:12:24

    2043年1月7日上午,**衛隊的一支警衛部隊扣押了哈什,並且宣布服從總統下達的命令。隨後忠於內賈德的“光榮的十月七日師”進衛隊營地。並且將哈什押往位於納馬克湖東岸的一座秘密軍事基地,持續了15日的動蕩終於結束了。

    毫無疑問,1月7日上午發生的事情,也是一場軍事政變。

    從某種意義上講,哈什才是伊朗的國家元首,內賈德隻是伊朗的政府首腦,所以哈什才是伊朗軍事力量的最高統帥。事實上,按照伊朗的法律,哈什也確實是**衛隊的最高統帥。如此一來,**衛隊不聽從總統指揮不算違抗命令,而扣押最高精神領袖,並且將最高精神領袖交給國防軍,肯定是軍事政變。

    不管怎麽說,這15天裏發生的事情很有戲劇性,也說明了很多問題。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內賈德是這場鬥爭的勝利者,而且主導了整個行動。事實上,內賈德隻是表麵上的勝利者,而且並不像外界認為的那樣,在15天的動亂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原因非常簡單,那6顆小口輕手槍彈差點要了內賈德的小命,雖然共和國陸軍軍醫非常厲害,而且使用了很多先進醫療設備與昂貴的藥品,讓內賈德奇跡般的挺了過來,但是直到2043年底,內賈德的身體都非常虛弱,最多隻能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做出決策,不可能事無巨細的控製各個環節。也就是說,在這場動蕩中,內賈德與哈什的作用差不多,最多隻具有象征性的意義。用一些國際觀察家的話來說,內賈德在這場暴動中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活了下來。

    翻開表象就能發現,這場暴動的本質就是伊朗國內新老兩大利益集團的直接鬥爭。

    毫無疑問,在這場鬥爭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伊朗軍隊裏的年輕軍官,也就是所謂的少壯派軍人。

    伊朗戰爭之後,伊朗當局一度將國防建設放在首要位置上。受共和**隊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中精彩表現的影響。伊朗在20年代派遣了一大批軍官到共和國學習深造,而這些軍官後來幾乎都成為了軍隊中的骨幹人才。到中東戰爭爆發的時候,伊朗軍隊中大部分上校與少將都有到共和國學習的履曆。讓伊朗全國上下最感震撼的還是印度戰爭,前麵提到過,印度戰爭之後,伊朗開始與共和國合作,其中就包括更加深入的軍事合作。按照共和國公布的相關數據,到中東戰爭爆發前,至少有5萬伊朗軍官以不同的方式得到過共和**隊提供的軍事培訓,而這些軍官占伊朗軍隊中下級軍官的70%左右。也就是說,到中東戰爭爆發的時候,伊朗軍隊中的骨幹力量都接受過共和國提供的軍事培訓。對這些伊朗軍人來說,讓他們感到驚歎的不僅僅有共和國的軍事思想,還有共和國的建設成就。特別是那些到共和國本土的軍事學院留學生造,並且在共和國生活了較長時間的伊朗軍人,共和國的現代化建設成就幾乎成為了他們終生奮鬥的目標。

    作為軍隊裏的精英,有資格到共和國深造的,大部分都是有思想的軍人。

    在共和國,他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強大的軍隊、發達的經濟、高超的科技,還有高度開放的思想,以及由此產生的積極效應。

    可以說,內賈德能夠住進總統府,就與少壯派軍人的支持有密切關係。

    對一支軍隊來說,軍官絕對是靈魂,特別是中下層軍官。

    當伊朗麵對內戰威脅的時候,這些到外麵見過世麵的中下級軍官做出了明智選擇,並沒因為宗教信仰而改變其政治立場,也沒有因此而做出有損伊朗國家利益的蠢事,更沒有讓戰火荼害他們的家園與同胞。

    正是如此,暴動才沒有演變成內戰,而且最終以內賈德勝出收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