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十一章 統一進程(3/4)

作者:閃爍字數:14934更新時間:2020-02-25 03:12:27

    雖然埃及擁有統一阿拉伯世界的潛力與資本,但是作為一個經曆過4次中東戰爭,並且屢次遭受失敗打擊的國家,埃及早已失去雄心壯誌。更重要的是,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改造下,埃及建立起了一套民主政治體製,幾乎不可能出現像薩達特那樣的鐵腕領袖,也就不可能用民族主義去鼓動選民。

    麵對這樣的埃及,共和國幾乎無計可施。

    中東戰爭期間,埃及宣布保持中立,等於澆滅了共和國對這個國家的最後一絲希望。

    雖然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共和國並不希望埃及能夠站出來參加戰爭,也從來沒有要求埃及挺身而出,但是在戰爭爆發前,閻尚隆訪問開羅的時候就向埃及政府提出,希望埃及能夠在中立政策上有所取舍,比如禁止交戰國的艦船通過蘇伊士運河。毫無疑問,這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要求,因為這不會破壞埃及的中立地位。如果當時埃及能夠答應下來,並且切實執行禁運政策,共和**隊受到的壓力就要低得多,付出的代價也要小得多,甚至有可能改變戰爭結果。

    問題是,埃及沒有這麽做。

    更讓共和國當局感到惱火的是,因為埃及擁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特別是其無可取代的地理位置,所以共和國不但不能懲戒埃及,還得在戰後拉攏埃及。

    正是如此,中東戰爭後,共和國依然非常重視於埃及的關係。

    事實上,埃及也不敢跟共和國翻臉。

    根據西方某調查機構在2040年初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共和國在埃及的投資達到了驚人的21000億元,其中民間資本投資超過了17000億元。在埃及38個主要產業中的37個取得了壟斷或者接近壟斷的地位。也就是說,共和國的跨國企業控製了埃及的經濟命脈,完全有能力讓埃及的社會文明倒退幾十年。更重要的是,到2040年的時候,絕大部分在埃及投資的共和國企業都賺回了本錢,並且盈利500%以上。因為埃及的國內市場早已飽和,共和國在埃及的主要投資都與出口貿易或者轉口貿易有關,加上這些年來,共和國一直在加大對敘利亞與伊拉克的投資,所以在投資前進不明朗的情況下,共和國的跨國企業很有可能把重點轉向敘利亞與伊拉克,從而使埃及的加工出口貿易遭受重創。

    由此可見,埃及仍然得依靠共和國,特別是共和國的經濟援助。

    不管怎麽說,裴承毅在這個時候訪問開羅,並不指望像在大馬士革與巴格達那樣,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可以說,裴承毅的開羅之行就是在向埃及當局傳達一個信息,共和國不可能永久忍受埃及的外交政策。也就是說,裴承毅在開羅隻有一個任務,那就是以共和國國防部長的身份向埃及當局施加壓力。

    當然,裴承毅並不指望能夠取得成果。

    相對而言,接下來的喀土穆之行更有意義。

    如果說埃及依靠共和國的投資完成了工業化進程,成為了阿拉伯世界中最發達的工業國,那麽蘇丹就是在共和國的幫助下,完成了脫胎換骨般的演變,又一個戰亂不斷的極端落後國成為了非洲少數幾個發達國家之一。

    用“洗心革麵”來形容蘇丹這些年來的變化,一點多不為過。

    更重要的是,蘇丹的這些變化,與共和國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用一些西方新聞媒體的話來說,能夠將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建設成全球最年輕的發達國家,共和國在非洲創造了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毫無疑問,共和國公民在蘇丹能夠享受到最優越的待遇。

    作為共和國的國防部長,裴承毅在喀土穆自然不會受到冷遇。因為蘇丹與厄立特裏亞的邊境爭端愈演愈烈,蘇丹當局早就在策劃軍事行動,所以接待裴承毅的時候,蘇丹總統差點沒有讓裴承毅住進總統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