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二十五章 國家戰略計劃(3/4)

作者:閃爍字數:13782更新時間:2020-02-25 03:12:43

    問題是,在2030年到2070年間,共和國的人口總量肯定在10億以內,人口壓力並不大,有必要在解決人口壓力的科研問題上投入這麽多資金嗎?

    這裏涉及到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那就是人口增長有一定的規律性。

    人口增長速度涉及到嬰兒出生率、平均生育年齡、人口結構等幾個主要因素,而這些主要因素決定了人口增長的規律性。以共和國為例,因為在2030年左右,夫婦的平均生育年齡由21世紀初的25歲左右(男性比女性稍高一些)提高到33歲所有,到2040年則提高到了36歲左右。預計到2050年會提高到40歲左右。也就是說,夫婦的平均生育年齡越來越大,那麽生育高峰到來的間隔時間就越來越長。按照共和國社科院在2035年做的一次調查分析,21世紀的第二次“嬰兒潮”將在2053年到2070年間到來,在這18年間,共和國的人口出生率很有可能出現爆炸式的增長。雖然受自然死亡率影響,共和國的人口增長速度不會超出預期,在2070年的時候人口總量任將維持在10億左右,但是隨著在此期間出生的嬰兒逐漸進入生育年齡,而且隨著社會生存環境改善,夫婦的平均生育年齡會出現理性式的下降,在2075年到2080年間,共和國的人口就將恢複到21世紀初的水平,也就是13億左右,在2080年之後出現第三個生育高峰。因為平均壽命延長,所以到2090年左右,共和國的人口總量爆發式的增長到20億以上,很有可能在2100年之前突破30億。雖然不大可能超過印度再次成為頭號人口大國,但是人式的增長將在所難免,共和國當局必須提前做好準備。

    “青山綠水計劃”就是針對人式增長做的準備。

    當然,關鍵還是科學技術。

    在眾多科學技術中,由以農業科學技術為主。

    正是如此,印度戰爭之後,共和國才會在印度興建全球第一批“農作物工廠”,通過工業化生產來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最終讓農業不再依賴土地與氣候,完全以工業化標準來生產農業產品。通過10多年的摸索,工業化農業生產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早已具備全麵推廣的能力。

    問題是,共和國當局並沒急於在國內推廣“農作物工廠”,甚至對進口農產品進行了非常嚴格的限製。

    用外界的話來說,因為工業化生產的農作物都做了基因改良,以適應更加優越的生長環境,比如在“農作物工廠”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比自然環境中高出10倍、某些情況下甚至是自然環境的50倍。由比如在“農作物工廠”中,光照率是自然環境下的1.5倍,光照強度則是自然環境下的3倍。這些與農作物生長速度相關的條件都遠超過正常值。幾乎所有農作物都要進行改良,才能達到最佳生長效率,而且是比自然環境下高得多的生長效率,比如水稻的成熟周期由自然環境下的4到6個月縮短到60天,小麥的成熟周期則縮短到了75天。如此一來,在食用這些農作物的時候,首先就得考慮轉基因成分是否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可以說,共和國在印度推廣“農作物工廠”,並且免費為印度提供了大量花巨資開發出來的新式農作物,就是在印度做試驗。問題是,這些轉基因農作物是否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要到2代、甚至3代之後才會表現出來,因此“試驗周期”至少20年,最好能夠超過50年。也就是說,從2035年算起,要到2085年,共和國當局才有可能決定是否在國內推廣“農作物工廠”,或者從國外引進“農作物工廠”出產的農產品。事實上,也要到2085年左右,共和國的人口再次超過13億,才會遇到真正的糧食問題。在此之前,共和國的耕地足夠種出夠全國人民食用的糧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