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二十八章 準備計劃(3/4)

作者:閃爍字數:15100更新時間:2020-02-25 03:12:47

    事實也確實如此。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顧衛民是一個非常單純的領導人,而且是一個不那麽重視國防建設的領導人,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在整個執政期間,顧衛民並沒大幅度削減國防開支,特別是在其第二屆任期內,國防開支的年均增長率超過了7%,基本上恢複到了王元慶執政時期的水平,並且超過了共和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

    由此可見,中東戰爭對共和國高層產生了多大的衝擊。

    當然,中東戰爭的直接影響就是改變了共和國國防建設的發展方向。

    眾所周知,中東戰爭前,受第三次軍事改革影響,共和國一直奉行戰略收縮政策,國防力量整體萎縮,隻有天軍得到了長足發展。中東戰爭前,共和**隊的兵力跌到了120萬左右,為建國以來最低。雖然沒人將中東戰爭的結果與第三次軍事改革聯係起來,因為沒有第三次軍事改革的話,以共和**隊的戰略投送能力。別說派遣足足8個戰鬥單位前往數千千米外的戰場執行作戰任務,能否搶在美軍之前完成戰前部署都是個問題,也就不可能在中東地區挑戰美國的軍事霸權,但是中東戰爭之後,很多人都根據戰爭結果,認為第三次軍事改革搞過了頭,對共和國的軍事力量產生了負麵影響。不可否認,這種認識帶有偏見,並沒認識到第三次軍事改革的重大意義。要知道,中東戰爭是在共和國整體實力趁下滑,大量國力用在了印度戰後重建與國內建設上的時候爆發的,如果不是第三次軍事改革,鍛造了一支精悍的軍事力量,共和國根本不可能在庫爾德斯坦地區扶持一個親華政權,更不可能通過一場打規模戰爭來改變中東地區的戰略格局。重要的是,同樣不能否認,第三次軍事改革遠不如想像的那麽大。或者說,受政府換屆影響,第三次軍事改革並沒有達到預先製訂的全部目的。

    最大的問題還不在這裏,而是顧衛民沒有搞軍事改革的魄力。

    歸根結底,中東戰爭與顧衛民的關係並不大,而且不是策劃者,所以顧衛民從這場戰爭中獲得的好處非常有限。按照某些西方國家“中國問題專家”的說法,2042年換屆選舉的時候,葉致勝敢於發起挑戰就是因為顧衛民沒有得到軍隊的絕對支持。由此可見,顧衛民與軍隊的關係並不緊密,既沒有理由、也沒有能力大搞軍事改革。

    可以說,顧衛民的這種政治傾向對共和國國防建設的影響更加重大。

    萬幸的是,中東戰爭後不久,裴承毅出任國防部長,加上林嘯雷也希望通過推動國防建設來推進海軍建設,所以從2042年開始,共和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在國防部長與總參謀長的聯合推動下,終於走上了正軌。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共和國的國防建設才有了起色。

    從這個角度看,稱裴承毅為共和**隊的“再造者”一點也不為過。雖然在2042年到2047年間,共和**事力量處於“恢複期”,主要就是消除中東戰爭與國內現代化對國防建設的影響,確保國防建設能夠正常開展。更重要的是,裴承毅在這5年間理順了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的關係,為國防建設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基礎。誰也不能否認,裴承毅在這5年間還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製訂了一份長達20年,詳細到了各個軍兵種的長期發展規劃。

    隨著裴承毅在2047年出任安全副總理,共和國的國防建設終於進入了快速車道。

    當然,這裏還得考慮裴承毅在共和國中央政府中的特殊地位。

    在2042年到2047年間,因為裴承毅沒有完全表明政治立場,所以顧衛民不敢對這位影響力不亞於林嘯雷的現役陸軍上將怎麽樣,甚至在某些時候還得照顧裴承毅的感受,可以說,在這5年間,共和國的國防預算能夠以7%的速度增長,與裴承毅出任國防部長,並且積極爭取有很大關係。2047年之後,因為顏靖宇沒有半點軍功,加上繼承了王元慶與少壯派的同盟關係,所以裴承毅的話語權不但沒有因為失去了利用價值而被削弱,反而增強了許多,讓他出任安全副總理就是直接體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