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四十五章 外強中幹(3/4)

作者:閃爍字數:14314更新時間:2020-02-25 03:13:03

    相對而言,歐盟最大的問題還是軍事實力。

    雖然在21世紀初,法國與德國就成立了具有象征性意義的“歐洲軍團”,並且多次以該身份執行國際維和任務,甚至參與了前南斯拉夫地區的軍事行動。但是與其他任何一個國際組織相比,歐盟與“軍事同盟組織”的距離最為遙遠,或者說,最不像是以安全為目的的同盟組織。正是如此,歐盟的軍事一體化並不順利。

    阻止歐盟實現軍事一體化的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北約集團,二是《倫敦條約》。

    在2015年之前,北約是歐盟軍事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因為絕大部分歐盟成員國都是北約集團成員國,並不需要另外一個安全機構,所以這些國家都認為,沒有必要在歐盟搞軍事一體化。更本質的原因還不僅僅是沒有必要搞兩個幾乎完全重合的安全機構,而是在歐盟內部,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像美國那樣,為其他成員國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也就是說,歐盟缺乏一個具有領導地位的核心國家。事實上,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法德意結成更加緊密的聯盟,就是因為隻有這三個國家聯合起來,歐盟才具有向心力。也正是如此,法國與德國才會最先成立歐洲軍團,法德意也才在2040年成立了“部長聯合會議”,向政治一體化邁出了最為堅實的一步。

    北約集團逐漸衰微之後,《倫敦條約》成了歐盟軍事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因為在該條約的框架範圍內,歐盟受到的戰略威脅將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說沒有嚴重的戰略威脅,也就沒有必要維持一支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自然不需要實現軍事一體化。正是如此,在《倫敦條約》談判期間,法國才與俄羅斯站在了一塊,成為了最堅定的反對者。問題是,歐盟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法國最終簽署了《倫敦條約》,就是因為德國與意大利都支持該條約,並且向法國施加了壓力,而德意支持該條約的主要原因就是可以借此機會削弱法國,從而提高兩國在歐盟的地位。

    當然,德國與意大利並不是反對實現軍事一體化。

    從長遠來看,德國與意大利都能成為軍事一體化的受益國。也正是如此,德國與意大利才會積極軍事一體化,並且與法國一同推進軍事一體化。

    問題是,受種種因素影響,歐盟的軍事力量仍然遠比不上共和國與美國。

    2043年,阿爾及利亞爆發軍事政變,伊斯蘭學生組織推翻了親歐的民選政府,宣布在阿實施伊斯蘭法典。麵對這一突變,歐盟的第一反映是撤出外交人員與僑民,並且發表外交抗議,然後才開始討論軍事幹預。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巴基斯坦或者沙特,共和國與美國的第一反應肯定不是抗議,而是把航母戰鬥群派過去,然後命令駐紮在該地的部隊前去剿滅叛亂組織。

    更重要的是,把是否進行軍事幹預提交到歐盟委員會審議,絕對是一場比軍事政變還要大的災難。要知道,按照歐盟的製度,隻有在所有成員國都同意的情況下,才能以歐盟的名義出兵。哪怕隻有一個成員國不同意,比如隻有幾萬人的盧森堡認為出兵會毀壞歐盟的形象,那麽擁有幾千萬人的法國就隻能幹瞪眼。

    正是如此,在歐盟委員會就是否出兵的問題猶豫不決的時候,法國政府決定單幹。原因很簡單,阿爾及利亞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而且是法國最大的殖民地,而法國又是阿爾及利亞的主要移民對象國,生活在法國的阿爾及利亞人超過了1000萬,所以法國覺得有義務出兵,幫助阿爾及利亞民選政府度過難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