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五十七章 挑戰書(3/4)

作者:閃爍字數:14392更新時間:2020-02-25 03:13:13

    實際上,導致該項目發展困難的主要原因不是沒有市場,而是大蕭條。

    要知道,在整個大蕭條期間,就算共和國的經濟一枝獨秀,也沒有多少人願意花2000萬元去太空生活1周(當時俄羅斯的要價是2500萬美元,而“瓊樓工程”在推廣期間,把價格降低到了2000萬人民幣。因為電力價格大大降低,加上氫氧火箭發動機發展迅速,所以2000萬元的“票價”並不低,至少不會虧本,隻是賺得少了一點)。根據當時做的一次調查,整個共和國,有能力到太空旅遊,而且不會對生活與工作產生太大影響的,隻有10萬人左右。這些人中還有年紀上了65歲的老人與年紀不足18歲的少年,除掉一些患有心腦血管疾病、不適宜太空旅行的,剩下的不會超過2萬人。這2萬人中,最多隻有一成人能夠在2年內不工作,完成前期訓練。也就是說,最終有可能上太空的不會超過2000人。按照每人2000萬元計算,也就隻有區區400億元人民幣的市場。要知道,“瓊樓工程”的啟動資金就高達2500億元,而藺彥博與李成文首批投入的資金更是高達3000億元。以當時的情況計算,在維持票價不變的情況下,該工程每年要將12000人送入太空,才不會虧本。按照每個人在太空呆7天、太空艙的利用率為80%計算,需要建設300個提供給旅客的太空艙,而這些艙室的建設與發射費用高達21萬億元。

    可以說,在大蕭條期間,誰也拿不出這麽多錢。

    萬幸的是,科技進步改變了一切。

    隨著可控聚變核電站迅速推廣。電力價格幾乎降到零(2045年的時候,共和國全體代表大會就通過了一項法令,計劃花20年時間,在2065年之前,由國家以委托建設的方式支付全國所有電站的建設與維持費用,按照一定的標準向公民免費提供電能,也就是說,用公民納的稅來為公民買電,最終實現“零電價”),航天發射的成本也迅速降了下來,達到了讓較為富裕的民眾都能承受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大蕭條期間,貨幣貶值也變相降低了航天發射成本。

    到2040年的時候,雖然票價仍然是2000萬元,但是與2030年相比,共和國的人均國民產值已經提高到40萬元以上,而衡量富裕的標準已經有年收入20萬提高到了100萬,別說企業家,一些才能出眾的打工者,也就是所謂的金領人士的年收入更是以500萬為底,所以能夠接受2000萬票價的人數從2萬提高到了200萬,擴大了一百倍。如果仍然按照之前的標準計算,那麽市場總量就從400億提高到了40000億。

    正是如此,在30年代末,“瓊樓工程”正式向民眾開放。

    問題是,當時大蕭條剛剛結束,社會還沒有回過氣來,即便民眾收入提高,也在努力彌補前些年的損失,所以真正願意花錢上太空,而且是花掉2000萬上太空的,也就不過萬把人而已。

    當然,誰也不能懷疑社會進步的能力。

    到2049年初,共和國的人均國民產值已經突破了百萬大關,並且以每年7%的速度增長,預計在未來10年之內還會增長一倍。如此一來,到50年代末,即便是小白領,在社會保障健全的情況下,也能用幾年的積蓄去體驗一下太空生活。

    更重要的是,隨著市場規模擴大,票價肯定會降下來。

    如此一來,到時候的“太空七日遊”與21世紀初的“歐洲七日遊”差不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