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八十一章 微妙關係(1/4)

作者:閃爍字數:14200更新時間:2020-02-25 03:13:36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八十一章 微妙關係

    一份完備的戰爭計劃必須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一是戰爭的目的,二是達到目的所要采取的手段,三是實現手段所應具備的條件。因此從邏輯學的角度來看,製訂戰爭計劃無外乎兩種辦法,一是由所要達到的目的進行逆向推導、最終確定所需具備的條件,二是以具備的條件為基礎,確定一個能夠實現的目標。

    到底采用哪中方法,不是由製訂戰爭計劃的人說了算,而是由國家實力決定。

    拿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說,因為國力不濟,不管是在歐洲戰場上發動閃電戰的德國、還是在太平洋戰場上偷襲珍珠港的日本,都隻能根據自身實力,確定能夠實現的目標。德國的目的就是迅速掃蕩歐洲大陸,迫使美英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乃至全世界的霸主地位。日本則希望用一次突然襲擊打垮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力量,迫使美國承認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區與東亞的霸權。與德日不同的是,以美蘇英中為首的盟國從一開始就定下了終極目標,即徹底擊敗德日意,然後才在這個目標的基礎上確定所需的條件,並且竭盡全力為實現最終目標而戰鬥。

    對裴承毅與袁晨皓來說,製訂戰爭計劃並不陌生。

    問題是,在關鍵問題上。兩人的意見並不完全一致,這其中就包括了最重要的邏輯問題,即到底應該以目標為重,還是以條件為重。

    5年多前,也就是2049年製訂第一份戰爭計劃的時候,裴承毅就提出,共和國的國力還不足以支撐一場終極戰爭,也就不能製訂一個過高的戰爭目標。雖然裴承毅並沒有明確提到應該以條件為重,但是以他當時的態度,肯定是首先考慮條件。用俗話來說,就是有多大的鍋下多少的米,必須量力而行。這也基本上是共和國當局的主導思想,包括顏靖宇在內的眾多國家領導人都支持裴承毅的觀點,即共和國沒有必要為戰爭付出全部。雖然當時袁晨皓並沒提出反對意見,但是在製訂戰爭計劃的時候,他仍然把目標放在了首位。這表明,在這個根本性問題上,袁晨皓並不讚同裴承毅的觀點。換句話說,從一開始,袁晨皓就相信共和國有能力取得終極勝利。

    到2051年,也就是由裴承毅推行的軍事改革進入**,開始整合軍事力量的時候,袁晨皓利用負責製訂戰爭計劃的便利條件,用計算機進行了一次模擬分析,即在首先確保達到最終目的的情況下,共和國需要為戰爭付出多少代表。雖然共和國當局從來沒有承認有過這樣的模擬分析,更沒公布分析結果。但是根據一些當事人回憶,模擬分析的結果對袁晨皓非常有利,即戰爭代價在共和國的承受範圍之內。當然,到底會付出多大的代價,恐怕誰也說不準。隻有一點可以肯定,正是這次模擬分析,讓裴承毅堅定了將戰爭推遲幾年的想法,因此可以推測,如果以目的為重,共和國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從而使裴承毅積極主導的世界大戰失去必要性。

    隨著時間推移,雙方都在讓步。

    拿天軍與空軍合並這件事情來說,如果從袁晨皓的觀點出發,就不應該讓天軍與空軍合並,而是應該在保存空軍的前提下,大力加強天軍,全麵提高共和**隊的打擊力量,獲得最強大的戰鬥力。而在合並方案中,空軍的戰術航空兵被拆散並入陸軍航空兵與海軍航空兵,可以看成是裴承毅的妥協讓步,因為這麽做必然會導致陸航與海航規模擴大。使撤消空軍帶來的好處變得不那麽明顯。

    當然,在最關鍵的問題上,兩人都沒有讓步。

    因為在此之前,製訂戰爭計劃的工作以解決細節問題與技術問題為主,還沒有涉及到計劃的核心部分,所以裴承毅與袁晨皓的矛盾還沒有暴露出來。隨著戰爭臨近,特別是在需要盡快拿出一份可行的計劃時,裴承毅與袁晨皓的矛盾就浮上了水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