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二章 大國頹勢(3/4)

作者:閃爍字數:14058更新時間:2020-02-25 03:13:41

    事實上,幾乎所有史學家都認為,21世紀10年代末的全球大蕭條正是世界格局的重大分水嶺。從這裏開始,在全球各大主要實體都走向衰微的時候,隻有共和國逆勢上揚,並且由此成為了全球最強大的國家。

    這一局麵,一直持續到2035年。

    單以中俄關係而論,印度戰爭絕對是另外一個轉折點。

    印度戰爭之前,俄羅斯的對華政策是“以遏製為主的友好政策”,即在確保基本關係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盡量遏製共和國的崛起勢頭,削弱共和國的影響力。因為國力不濟,加上共和國的主要對手是美國,所以在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上,俄羅斯並沒強行出頭,特別是在共和國表明了強硬立場之後,俄羅斯就沒有與美國站在一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戰爭,當時全世界都在譴責共和國當局,隻有俄羅斯保持沉默。這一政策表明,俄羅斯不希望出現一個強大的鄰國,特別是一個與俄羅斯有世仇的鄰國。換句話說。俄羅斯對共和國天生存在一股戒心,認為共和國會在強大之後拿俄羅斯開刀。因為俄羅斯也是核大國,而且是第一集團裏的核大國,與美國、共和國一樣,擁有足以摧毀全世界的核武器,所以在對華政策上,俄羅斯還算有點底氣,敢於在一些關係到國家根本利益的問題上與共和國當局較勁,也敢於推行一些遏製共和國的政策。當然,從內心來講,俄羅斯卻沒有多少信心,特別是在共和國一次又一次的展示軍事實力的情況下,俄羅斯的領導人肯定對俄軍沒有多少把握,也就不敢在一些關係到共和國根本國家利益的問題上與共和國對著幹。

    這種“怯懦”,在印度戰爭中達到了巔峰。

    因為在2015年的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後,印俄關係就走到盡頭,印度成為美國的重要盟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全麵破裂,所以印度戰爭期間,俄羅斯並沒表達抗議,隻是希望共和國能夠更多的考慮戰爭對平民帶來的傷害。俄羅斯的這種態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因為俄羅斯當局認清了共和國的實力,也認清了共和國的魄力。站在俄羅斯的立場上,共和國能夠動用50萬大軍在半年之內打垮一個國土麵積超過300萬平方千米、擁有17億人的國家,也就能夠用同樣的方式,打垮人口少得多的俄羅斯。更重要的是,共和國在印度戰爭期間表現得非常從容,沒有把印度的核威脅放在眼裏,並且在適當的時候,一舉摧毀印度的核武庫,使印度喪失了戰略威脅能力。由此可以證明,共和國的國家戰略防禦係統初步成型、具備了一定的實戰攔截能力,而且共和國的戰略打擊能力、特別是針對敵國戰略武器係統的打擊能力已經達到了驚人的高度,甚至有可能超過了美國。

    總而言之,印度戰爭讓俄羅斯當局意識到,共和國不再是一個安分的鄰居。

    受此影響,印度戰爭之後,俄羅斯迅速調整國策,開始向歐盟靠攏,甚至放出了與歐盟共同建立“大歐洲聯盟”的想法。

    當然,俄羅斯當局這麽做,無非就是想找個墊背的。

    以俄羅斯當時的處境,與共和國改善關係已經來不及了。更重要的是,站在俄羅斯當局的立場上,如果主動向共和國伸出橄欖枝,隻會被認為是賣國行為,從而遭到國家杜馬的堅決反對。向美國靠攏也不大現實,畢竟美國是俄羅斯獨立之後的第一個對手,甚至可以說是導致俄羅斯走向衰落的元凶,即便已經有很多有學之士認識到,在不大可能成為超級大國的情況下,俄羅斯的唯一出路就是依附美國,積極協助美國與共和國抗爭,爭取在美中對抗之後獲得稱霸全球的機會。問題是,從民族感情上講,如果沒有一次震悟,或者能夠讓民眾都看得出來的機會,俄羅斯不大可能投靠美國。剩下的,就隻有與同樣身處第二集團的歐盟聯盟,盡最大的力量保護俄羅斯的全球利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