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十一章 新戰術思想(3/4)

作者:閃爍字數:14008更新時間:2020-02-25 03:13:49

    相對而言,美國海軍的處境更為艱難。

    從實際情況出發,美國對海權的需求遠遠超過了共和國。從總體戰略來看,共和國的海洋戰略基本上是“西攻東守”,即竭力確保印度洋的霸權,在西太平洋上以防禦為主。原因非常簡單,共和國的主要盟國都在印度洋周邊地區,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南亞、海灣、中東與東非等地。更重要的是,共和國所需的主要資源中,將近80%需要經過印度洋。即便進軍南大西洋,也可以走印度洋航線,而不是太平洋航線。因此,共和國海軍的首要任務就是確保印度洋的海權。而在西太平洋上,隻需要守住由琉球群島構成的外圍防線,保證本土不受到直接攻擊就足夠了。受實際情況約束,美國海軍必須兩麵開弓。西麵,美國海軍必須全力進軍西太平洋,保護日本、菲律賓與澳大利亞,特別是確保菲律賓的安全。東麵,美國海軍也不能鬆懈,除了必須全力保證連接英國的北大西洋航線之外,還要為進軍地中海、登陸非洲大陸、掃蕩南大西洋做準備。更重要的是,美國要想在世界大戰中擊敗共和國,就得充分利用澳大利亞這顆棋子,而利用澳大利亞的最好辦法就是以澳大利亞為基地,挑戰共和國在印度洋地區的霸權。也就是說,美國海軍需要以澳大利亞為根據地,進軍印度洋。由此可見,共和國海軍隻需要在一條半戰線上作戰,美國海軍卻需要在三條戰線上作戰,雙方的處境可想而知。

    正是如此,即便在處境極為艱難的時候,美國都沒有放鬆海軍建設。

    換個角度來看,美國需要一支更加強大的海軍。

    按照五角大樓在2050年提交給白宮的一份秘密報告中提到的相關內容,美國要想維護全球霸權地位,海軍規模至少得是共和國的1.5倍。雖然這一論斷沒有多少憑據,顯得過於武斷,但是幾乎所有美國人都認為,隻有一支比敵人更加強大的海軍,才能捍衛美國的根本利益。

    正是如此,《斯德哥爾摩協議》的談判工作才拖了10多年。

    可以說,整個談判中,最艱難的部分就是海軍軍控。後來,將海軍戰艦噸位由250萬噸提高到375萬噸,也是美國的主張,而且是以美國要挾退出協議,使《倫敦條約》第三階段削減工作泡湯為要挾產生的結果。

    問題是,美國當局沒有理由讓共和國隻建造250萬噸戰艦。

    如此一來,在共和國繼續保持9支航母戰鬥群的情況下,美國海軍至少需要保持12支航母戰鬥群,才能向國人交代。雖然為了提高航母戰鬥群的戰鬥力,美國海軍一再削減其他艦艇,比如將兩棲突擊艦隊的數量削減1半,將支援輔助艦艇的數量削減三分之一,從而使艦艇總噸位的三分之二都用在了航母戰鬥群上。但是按照前麵的計算,美國海軍最多隻能擁有3艘新式航母,其餘9艘航母均為2040年之前建造的老式航母。也就是說,即便美國海軍在2055年之後保留了12支航母戰鬥群,其實際戰鬥力仍然不會比共和國海軍高多少,雙方基本上在同一起跑線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