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四十七章 準氣象武器(1/4)

作者:閃爍字數:13888更新時間:2020-02-25 03:14:24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四十七章 準氣象武器

    肯定有很多人將打擊俄羅斯的核武器庫與30年前轟炸日本的核設施聯係起來。

    兩者確實有相似形。但是不能混為一談。

    日本戰爭中,共和國也是在遭到戰略襲擊之後,對日本進行全麵報複,並且通過摧毀日本的全部核設施,讓日本完全喪失核能力。重要的是,日本的核設施相對分散,而且沒有集中存放核武器與核原料。也就是說,隻需要使用精確製導的常規彈藥就能達到目的,造成的放射性汙染非常有限,加上季節影響,汙染範圍基本上集中在日本本土,沒有向周邊地區擴散,更沒有對共和國本土構成威脅。毫無疑問,在這場戰爭中,這些相對有利的條件都不存在,甚至完全相反。不說別的,如果用常規武器去打擊俄羅斯的核原料倉庫,即便使用爆炸威力達到百噸級的第五代戰術核彈頭,也無法確保徹底摧毀,隻要有核原料殘存,轟炸就沒有任何意義。前麵已經提到。使用核武器的話,等於幫了俄羅斯。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要想達到目的,就得阻止放射性塵埃飄入共和國境內。

    因為季節問題,隻要放射性塵埃進入高空,肯定會隨寒流南下,使共和國本土秦嶺-淮河以北地區成為放射性塵埃的汙染區,等於大半國土受到汙染。這個代價,無論如何都不在共和國的承受範圍之內。

    問題是,要想摧毀俄羅斯的核武器庫,肯定需要威力足夠大的炸彈。

    矛盾就在這裏。爆炸威力小了的話,無法確保摧毀目標;爆炸威力大了的話,會使放射性塵埃升入高空。

    客觀的講,不從其他方麵入手,這個矛盾沒辦法解決。

    從別的方麵著手,唯一的辦法就是讓爆炸產生的放射性塵埃迅速回到地麵上去,而要達到在這個目的,最理想的辦法就是來一場降雨,而且要在爆炸點上空、還要在爆炸前後到來,最好在爆炸前開始,在爆炸後持續幾個小時。按照計算機模擬分析的結果,隻要降雨量足夠充沛,而且在爆炸後的持續時間在2個小時以上,就能使爆炸產生的放射性塵埃隨同雨水回到地麵上,將放射汙染區域控製在最小的範圍之內。

    問題是,俄羅斯當局在決定核武器庫的地點時,肯定會考慮天氣因素。

    從長期保存出發。核武器庫所在地自然是降雨越少越好。實際情況也是如此,俄羅斯的幾座核武器庫與核原料庫都在西伯利亞與遠東的苔原上,年均降水量不到100毫米,而且集中在短暫的春季與夏季,冬季幾乎沒有降雨,連降雪都不是很多。要想依靠自然降雨,就得等到夏季,而且得等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有可能遇到一場強度足夠讓塵埃落地的暴雨。毫無疑問,這是非常不現實的事情。

    到此,肯定有人想到了“氣象武器”。

    作為“超常規武器”,早在20世紀末,氣象武器就受到了重視。當然,在技術水平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對氣象武器的研究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首先得認清楚,氣象武器與“人工降雨”等幹預自然現象、以達到某一目的人為手段並不完全一樣。比如人工降雨的主要目的不是造成破壞,而是減少破壞,氣象武器既然是武器,自然是以破壞、而不是以建設為目的。

    從這個角度出發,要將氣象武器從理論變成現實,難度著實不小。

    就拿降雨、準確的說是降水來說。眾所周知。降水是水的自然循環的一中方式,即液態的水在受熱後蒸發成氣態的水蒸氣,然後在溫度、壓力等因素作用下,聚集成雲,當雲層中的水蒸氣達到飽和與過飽和狀態,再加上一些細微塵埃,水蒸氣就再度凝結成液態水,並且形成降雨,如果氣溫低於冰點,液態水就凝固成固態冰,降雨變成降雪、或者冰雹。在這個循環過程中,最關鍵、也是最難以實現的就是第一個轉變,即讓地表的液態水受熱蒸發成水蒸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