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五十六章 由海向陸(1/4)

作者:閃爍字數:13772更新時間:2020-02-25 03:14:32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五十六章 由海向陸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海上基地”是模塊化設計思想的登峰造極之作,但是這句話並不確切,準確的說,模塊化設計思想是“海上基地”的基礎。

    從理論上講,沒有模塊化設計思想就不會有海上基地。拿一艘總長度為1500米、能夠供戰術運輸機起降,或者同時供30架垂直起降運輸機起降的海上基地來說,如果不采用模塊化設計方式,僅僅艦體的結構強度問題就很難解決,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用高強度合金製造船架、次要部位全部使用複合材料以降低結構重量。暫且不說成本問題,即便能夠造出這麽長的船體,並且采用浮動連接技術、姿態控製係統、分段式推進技術等等方式,使艦體能夠正常航行,也無法確保其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說簡單點,攻擊1500米長的海上基地肯定要比攻擊300米長的航母容易得多。可以說,如果不能在受到威脅的時候,迅速分散成數艘到數十艘快速艦船,撤離危險海域,海上基地的實戰生存能力幾乎為零。事實上,即便采用了模塊化設計方式,海上基地的生存能力也飽受質疑。

    既然是“模塊艦船”,海上基地就有多套組裝方式。

    可以說。共和國海軍放棄了第二代海上基地,直接建造第三代,除了第二代的設計思想不合時宜之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二代的組裝方式非常有限,作戰使用受到了很大限製。

    在由24個模塊組成的情況下,第三代海上基地擁有上百種組裝方式。

    當時,常用的也就那麽幾種。

    按照共和國海軍製訂的作戰使用守則,根據不同的作戰使用目的,第三代海上基地主要按照三種方式進行組裝,一是製海模式、二是平台模式、三是支援模式。在這三種方式下還有幾種不同的戰術組裝模式,而到底該采用哪一種組裝模式,除了按照作戰守則的規定操作之外,還可以由具有相關資質的指揮官根據戰場形勢決定。

    製海模式下,按照戰場威脅級別與作戰強度,海上平台總共有4種組裝方式。比如在威脅級別較低、作戰強度不大的情況下,將組裝成兩套各擁有1條長1500米、寬50米跑道的“大型製海平台”,兩套平台可以輪換上陣,降低官兵的作業強度,也確保係統設備得到足夠的維護與保養;在威脅級別較高、作戰強度不大的情況下,則組成4套各擁有1條長1500米、寬25米的“戰術製海平台”,4套平台以兩兩搭檔的方式輪番上陣,確保在1套平台受損的情況下,仍然擁有製海能力;在威脅級別較低、作戰強度很大的情況下,組成1套擁有2條長1500米、寬50米跑道的“戰略製海平台”,將平台本身的製海與製空作戰能力提升到最大限度;在威脅級別較高、作戰強度很大的情況下,則組成8套各擁有1條長750米、寬25米跑道的“機動製海平台”,僅為戰術戰鬥機提供支持。並且由此獲得最優秀的戰術機動性能。

    所謂的“平台模式”,就是在戰場外麵為作戰部隊提供支持,比如接受傷員、囤積作戰物資等等。說直接點,在平台模式下,海上基地並不直接參與作戰行動,也不會為作戰部隊提供戰術支持,隻是一座移動的海上基地,是作戰部隊的大後方,也是作戰部隊執行戰略任務的支撐點。在此情況下,在確保了基本的空運能力之後,海上基地將著重加強功能性,即將半數模塊用來提升平台的作業效率。

    前麵已經提到,海上基地並不適合製海作戰。雖然作為戰略支承點,海上基地是“平台模式”下的作用非常突出,特別是在廣袤的太平洋上,一座浮動的海上基地往往比一支強大的艦隊還要管用,但是在絕大部分情況下,特別是在西太平洋與西南太平洋上,共和國海軍陸戰隊更加願意奪取一座用不沉沒的島嶼作為戰略進攻的支承點,也不會把數萬地麵部隊部署在浮在海上的鋼鐵艦船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