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六十八章 最重要的戰果(3/5)

作者:閃爍字數:27394更新時間:2020-02-25 03:14:44

    之前提到過,新一輪技術**中,防禦一方獲得的好處比進攻一方多得多,因此戰爭正朝著對防禦者有利的方向前進。

    在艦隊防空作戰中,這一情形體現得非常明顯。

    如果在21世紀初,在己方戰鬥機位於攻擊區域的情況下,艦隊防空係統肯定會受到影響,甚至無法正常工作。對此,美國海軍甚至有明確規定,即艦載戰鬥機隻負責區域外防空作戰,如果敵機或者敵機發射的反艦導彈進入了防空區域,艦載戰鬥機不得追擊,甚至不能用火控雷達照射目標,以免對艦隊防空係統造成幹擾。相對而言,幹擾造成的影響根本算不了什麽,真正的問題在於誤擊與誤傷。雖然在戰艦麵前,戰鬥機算不了什麽,如果能夠保護好戰艦,就算擊落幾架己方戰鬥機也不是什麽大事,但是誤擊與誤傷還會分散艦隊的防空火力,占用防空火控通道,使針對威脅的攔截能力大大降低。

    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能夠解決敵我識別問題,特別是在極端作戰環境下的敵我識別問題,就能讓防空戰鬥機在艦隊防空區域內活動,與戰艦上的防空係統一同作戰,攔截來襲目標。毋庸置疑,這個問題並不好解決。傳統的敵我識別手段是靠發送一串帶有特殊意義的無線電信號,己方戰機上的敵我識別裝置接收到無線電信號之後,會自動發射出另外一串同樣有特殊意義的無線電信號,即做出應答。隻要應答正確,就是友軍。可想而知,這種相當“原始”的甄別手段隻能用在低強度戰爭中,別說遭到惡意幹擾,即便在電磁環境相對複雜的戰場上,敵我識別信號也很容易受到影響,從而使識別係統失去應有的作用,結果就是友軍遭到攻擊。別說21世紀中期的戰場上,在60多年前的海灣戰爭中,當時還沒有什麽像樣的電子幹擾設備,盟軍都多次誤傷友軍。

    與無線電識別係統一樣,其他電子識別手段都存在容易遭到幹擾的弊端。

    直到2050年左右,共和國的工程師率先將“場效應原理”用在了敵我識別係統上,才解決了敵我識別這個世界級難題。“場效應原理”並不複雜,即利用所有具有質量的物體都具有的基本物理性質,即重力場與電磁場。因為任何物體的場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可以由物體產生的場來確定物體的身份。因為原理非常簡單,所以數年之內,包括美國在內的眾多國家都掌握了類似的技術。當然,“場效應原理”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受探測係統性能的限製,加上地球本身就有重力場,還有地磁場,所以采用“場效應原理”的探測設備的作用距離都非常有限,隻能對較近的物體進行探測。也正是如此,“場效應原理”在提出數十年之後才得到應用,而且首先就用到了敵我識別係統上。不管怎麽說,在以避免誤傷為主要目的的敵我識別係統中,對感應距離的要求並不苛刻。即便在某些時候,需要對遠處的目標進行甄別,也可以借助其他手段,而不一定要依靠“場效應”。

    正是得益於此,艦隊防空作戰才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

    當然,這也不是說己方的防空戰鬥機可以四處亂躥,不用顧慮己方的防空係統。

    不管怎麽說,敵我識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目的,因此需要花費時間。在以遠程防空導彈擔綱的外圍防空圈中,進行敵我識別的那點時間還算不了什麽,可是到了以毫秒計算時間的內層防空圈,即由能量武器對來襲目標進行攔截的時候,敵我識別所花的時間就不是那麽短暫的了。

    說得形象一點,以共和國海軍的激光攔截係統來說,在對付1個目標的時候,持續照射時間僅有10毫秒,即便用分光係統同時照射10個目標,持續照射時間也僅僅隻有125毫秒(分光係統會產生能量損耗,其能量傳遞效率大概為80%)。更重要的是,到了需要動用能量攔截係統的時候,需要對付的往往都是反艦導彈,而且是已經拋掉了發動機,僅剩下了彈頭與姿態控製發動機的導彈。這個時候,反艦導彈的速度基本上都在20馬赫以上,而能量攔截係統的交戰距離在20千米左右,因此留給攔截係統的反應時間隻有3秒鍾,一般情況下,還要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對目標進行2次攔截,即每次隻有1.5秒,也就是1500毫秒。算上損傷評估等等時間,每次開火前的準備時間不會超過攔截總時間的20%,及300毫秒。由此可見,除掉125毫秒的攔截時間之後,僅剩下了175毫秒。因為能量攔截係統不是摧毀目標,而是使目標偏離彈道,無法對戰艦構成威脅,所以必須在距離戰艦5000米之外將目標擊落。除掉這個時間,連175毫秒的喘息時間都沒有。

    由此可見,在艦隊內層防空圈,攔截係統不會分敵我,會對所有進入攻擊範圍、並且對戰艦構成了威脅的目標進行攔截。更重要的是,攔截係統判斷目標是否對戰艦構成了威脅的標準很簡單,即目標有沒有向戰艦運動。準確的說,是目標與戰艦的相對距離是在縮短還是在擴大。如果是在縮短,那就是構成威脅。

    當然,這對艦隊外圍防空圈的戰鬥沒有多大影響。

    在艦隊防空係統的支持下,美軍戰鬥機迅速扭轉局麵,讓冒進的共和國海軍戰鬥機嚐到了苦頭。

    隻不過,局麵並沒變得對美軍有利。

    就在美軍拚盡全力攔截共和國海軍的戰鬥機時,第二波攻擊機群已經到達美軍艦隊北麵500多千米處。

    前麵提到,在與美軍戰鬥機遭遇的時候,第一波攻擊機群的戰鬥機將攜帶的防空導彈投向了美軍艦隊外圍的護航戰艦。根據部分飛行員回憶,在他們與美軍戰鬥機爭奪製空權的時候,至少有2艘美軍戰艦被導彈擊中,並且冒起了濃煙。根據美軍的作戰記錄,在15點10分到15點35分之間被導彈擊中的戰艦是4艘,而不是2艘,其中包括在艦隊北麵執行警戒任務的1艘巡洋艦、執行輔助警戒任務的1艘多用途驅逐艦、以及在附近活動的2艘反潛驅逐艦。因為這4艘戰艦均被擊沉,而且在沉沒之前均處於嚴重電磁幹擾之下,發出的戰術信息並沒被旗艦收到,所以無法確定這4艘戰艦的具體沉沒時間,以及在沉沒之前遭到多少導彈攻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