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六十九章 轉移重點(2/5)

作者:閃爍字數:26862更新時間:2020-02-25 03:14:45

    當然,南非保持中立,不等於印度洋上的戰鬥就此結束了。

    從共和國的立場出發,在已經三線作戰,而且美國正在向中東運兵,勢必會在該地區挑起戰火的情況下,肯定沒有理由把戰火燒到南大西洋。更重要的是,當時美軍也沒有南下對付阿根廷的意思,甚至沒有拉攏阿根廷的鄰國,所以作為集約集團成員國的阿根廷。並沒要求共和國立即出兵南大西洋,隻是希望共和國能夠在印度洋保持足夠的兵力,即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增援阿根廷。如此一來,共和國當局肯定不會八南下南非當成首要任務,甚至不會將其當成任務看待。

    誰都知道,打到這一步,印度洋上的重點已經由海洋轉到了陸地上。

    隻要共和國不打算進軍地中海,而歐盟又不想在戰爭問題上開罪美國、即繼續保持中立,那麽共和國與美國就得在中東戰場上再次一決高下。

    正是如此,2月初,裴承毅就把李東石召了回來。當麵部署了任務。

    不管怎麽說,李東石才是中東戰區司令,而且是共和國陸軍中,除了袁晨皓之外,最有實戰經驗、最有發展前途的將領(淩雲霄等老一代將軍早就退役了)。更重要的是,李東石是一個“能夠讓人放心的將軍”。別的不說,裴承毅能夠給出這樣的評語,足以證明李東石在元首心目中的地位。

    問題是,中東戰爭肯定不僅僅是“中東的戰爭”。

    在世界大戰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方向上的戰爭都關涉到全局。拿中東戰爭來說,共和國要想取勝,最關鍵的不是投入多少兵力,而是能否保證海運暢通無阻。不管怎麽說,在該方向上,並不是共和**隊孤軍奮戰,包括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庫爾德斯坦在內的眾多盟國與友邦都會出兵出力,而這些國家的基礎實力都比較薄弱,即便本土沒遭到打擊,也無法為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大軍提供充足的作戰物資,特別是武器彈藥。隻有保證海運暢通無阻,才能確保軍隊作戰順利,也才能擊敗對手。

    為此,共和國當局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鞏固北印度洋航線。

    雖然在馬爾代夫海戰後,北印度洋航線的安全性已經有了保證,但是航線上仍然存在很多安全隱患,比如位於爪哇島南麵的聖誕島與位於蘇門答臘島南麵的科科斯群島距離北印度洋航線必經的馬六甲海峽與巽他海峽就非常近,如果被美軍利用,後果將不堪設想。受此影響,3月中旬,共和國海軍陸戰隊就占領了科科斯群島與聖誕島,並且在島上設立了永久性軍事基地。

    當然,關鍵還是消除最大的隱患,即在馬爾代夫海戰後逃到澳大利亞的美軍艦隊。

    按照美軍的編製體係,到達澳大利亞之後,該艦隊就成為了第三艦隊。因為美國當局已經將澳大利亞設為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總部,所謂作為戰區直屬艦隊,第三艦隊的地位也得到提高。成為太平洋艦隊下設的3大戰區艦隊中最重要的一支。受此影響,第三艦隊的戰鬥力絕對不容小覷。

    按照美軍的部署,到3月底的時候,除了原本隸屬於第四艦隊、第六艦隊與第八艦隊的5艘航母(2艘受傷的航母均在1月底由澳大利亞出發,前往珍珠港與美國西海岸的聖迭戈,進行大修)之外,還得到了原本隸屬於第七艦隊的1艘航母,並且獲得了1艘巡洋艦與3艘驅逐艦,戰鬥力得到提升。

    不管怎麽看,擁有6艘航母的第三艦隊都是個巨大的威脅。

    當然,短期內,第三艦隊的威脅還不是那麽迫切。

    原因很簡單,美軍的編製調整讓艦隊變得更加混亂,不但官兵需要適應,就連艦隊指揮官都得適應新的環境。更重要的是,第三艦隊的最大問題不是戰艦不夠多,而是沒有合適的駐紮地點。戰爭爆發前,美軍在澳大利亞的主要軍港為布裏斯班,而這裏也是澳大利亞海軍的母港。即便不考慮澳大利亞海軍的那幾艘戰艦,布裏斯班也容納不下6支航母戰鬥群的近百艘艦船。如此一來,第三艦隊隻能分散部署在布裏斯班、悉尼、墨爾本與阿德萊德,另外還有部分戰艦被派往新西蘭的惠靈頓,以及瓦努阿圖的維拉港。受此影響,不管是調動還是集結,第三艦隊的行動都無法滿足美軍的要求。為了提高第三艦隊的作戰效率,美軍已經征用了位於澳大利亞東麵的豪勳爵島(該島在法律上是英國國王的私人領地),並且計劃將該島修建成美國海軍在西南太平洋上的大本營,整個工程將持續到6月底,到時候不但第三艦隊的全部戰艦能夠在該島新建的港口停靠,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動的所有快速運輸艦、戰鬥支援艦等輔助艦艇都可以在該島駐紮。

    也就是說,要到6月底或者7月初,第三艦隊才能形成完備的戰鬥力。

    毫無疑問,共和國海軍肯定不想與一支戰鬥力完備的第三艦隊決戰。

    問題是,不管共和國海軍是否願意承認,即便是動用天軍的戰略轟炸機,也很難對第三艦隊構成威脅,甚至不大可能對豪勳爵島上的施工工作產生影響。

    既然無法主動攻擊,就隻能想方設法的逼迫第三艦隊前來決戰。

    這個時候,共和國海軍麵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即在美國海軍退出印度洋之後,共和國當局已經把重點從印度洋轉向太平洋,將原來的印度洋艦隊改編為太平洋第一艦隊,把原來的南海艦隊改編為印度洋第二艦隊(在艦隊編號上,共和國海軍采用了與美國海軍類似的劃分方法,以馬六甲海峽為界,東麵的以單數編排,西麵的以雙數編排)。也就是說,當時留在印度洋上的隻有以3艘航母為核心的第二艦隊。雖然按照印度洋戰區司令的請求,海軍派來了2座海上基地,但是這2座海上基地與製海作戰基本無關,1座部署在阿拉伯海,另外1座部署在亞丁灣,其主要任務是充當活動的海上平台,支持陸戰隊活動,並且為陸戰隊提供低空支援,即為即將打響的中東戰爭服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