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八十九章 雅浦海戰(1/5)

作者:閃爍字數:28434更新時間:2020-02-25 03:15:03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八十九章 雅浦海戰

    麵對來襲的炮彈。第一主力艦隊的準備也很不到位。

    這裏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有效的探測手段。

    前麵多次提到,與傳統火炮相比,電磁炮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外彈道。得益於較高的初速,電磁炮具有獨特的外彈道,即大部分都在大氣層外。為了盡量縮短在大氣層內飛行的時間,從第一代軌道電磁炮開始,所有大口徑電磁炮都采用垂直或者近垂直的投射方式。雖然說這麽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射程,但是也由此帶來了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炮彈的低可探測性。換句話說,在大氣層外飛行的炮彈更難被發現,讓幾乎所有炮兵雷達都成了擺設。

    被動探測係統出現之前,這個問題還不是很突出。因為電離層並不是吸收與反射所有波段的電磁波,而是有一個波段窗口,所以可以跟蹤距離地麵數千千米、甚至數萬千米的人造衛星的雷達也能探測與跟蹤電磁炮的炮彈。

    問題是,隨著被動探測係統問世,而且迅速普及,幾乎所有主動探測手段都被打入冷宮。拿海軍來說,雖然每艘戰艦上都有雷達,而且都有好幾部雷達。但是按照共和國海軍的戰鬥條令,除非受到攻擊或者即將受到攻擊,不然不得啟動主動探測雷達。受此影響,即便在戰場上,共和國海軍艦隊也得關閉雷達,也就無法及時發現在大氣層外飛行的炮彈。為了解決早期預警的問題,共和國與美國也在被動探測手段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即利用電離層的波段窗口,探測電磁炮的炮彈在高速飛行時對地球磁場產生的擾動。

    雖然這種探測手段並不精確,即無法準確測出炮彈的飛行速度與飛行方向,但是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卻能夠起到早期預警的作用,讓艦隊有足夠的時間開啟雷達。具體實施時出現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即太空垃圾的幹擾作用。換句話說,要從成千上萬(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已探明直徑超過10厘米的太空垃圾超過2000萬個,而在大戰期間,受交戰雙方攻擊太空設施的影響,這個數字至少增加了2倍,即尺寸與電磁炮炮彈相當的太空垃圾數量在6000萬個以上)的具有相似飛行軌跡的太空垃圾中找出幾個、幾十個、乃至幾百個真具有威脅的真目標,即便算不上大海撈針,龐大的數據計算量也能讓世界上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無能為力。

    萬幸的是,在攻擊海麵目標的時候,電磁炮炮彈需要再入大氣層。

    雖然從理論上講,攔截已經進入彈道末段的電磁炮炮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對於飛行速度超過20馬赫的電磁炮炮彈來說,從高度大約80千米的電離層底部到海平麵。也就是10多秒的事情,要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完成從發現到擊落的整個攔截過程,絕非容易的事情。但是實際操作中,特別是在對付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炮彈時,這10多秒的時間仍然顯得比較充足。

    這些特殊用途的炮彈就包括集束子母彈。

    從理論上講,發現再入大氣層的炮彈並不難,除了炮彈對電磁場產生的擾動能夠被被動雷達探測到之外,高速飛行時與空氣摩擦產生的高溫也能被紅外探測儀發現,而且均可以做精確定位。

    關鍵就是能不能及時進行攔截,而且是有效攔截。

    與穿甲彈這類彈一裝藥的炮彈相比,集束子母彈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即在彈道末段必須減速,才能讓子彈藥撒布在有效範圍之內。受此影響,集束子母彈都裝有加速火箭發動機(準確的說,有關是減速火箭發動機,工作原理就是向側前方提供一個反向推力,讓炮彈緩慢減速,並且通過調整噴關的**角度,賦予炮彈繞中心軸線旋轉的角速度,產生投灑子彈藥所需的離心力)。更重要的是,因為子彈藥是一些質量僅有幾百克、甚至百十克的金屬杆。本身就欠缺穩定性,過遠的飛行距離不但會增大撒布範圍,還會降低穿甲能力,所以集束子母彈一般會將投灑子彈藥的高度控製在5000米到15000米之間,具體與子彈藥的質量與穩定性有關(質量越輕、穩定性越差,投灑高度就越低)。受此種種影響,集束子母彈再入大氣層後,在投灑子彈藥前的飛行時間大約是其他炮彈的1.5倍,而且投灑子彈藥時已經進入艦隊防禦係統的攔截範圍。

    由此可見,隻要有合適的攔截手段,就能攔截集束子母彈。

    問題就是,是什麽攔截方式才是合適的攔截手段。

    顯然,高能激光算不上合適的攔截手段。雖然從理論上講,高能激光能夠燒穿集束子母彈的彈殼,破壞加速火箭發動機(甚至有可能引爆火箭發動機的推進劑),使集束子母彈失穩,也就無法投灑子彈藥,而沒有投灑子彈藥的集束子母彈對戰艦幾乎沒有威脅。但是隻需要采用一些非常簡單的措施,比如將集束子母彈的隔熱層塗得厚一點、將加速火箭發動機設置在炮彈的尾部等等,集束子母彈就能有效抵禦高能激光。說得直接一點,即便能夠持續照射,高能激光要想使集束子母彈失穩,也要照射好幾秒鍾,而理論上,留給攔截係統的攻擊時間肯定沒有這麽多。

    相對而言,粒子束武器也不太理想。除了攔截距離偏短的問題之外,粒子束武器對集束子母彈的破壞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改進彈體結構,比如將子彈藥沿母彈的中心軸勻稱排列。並且分為前後幾層,就能將粒子束武器的破壞降到最低,即隻有部分子彈藥因為結構遭到破壞而無法對戰艦構成威脅,大部分子彈藥仍然具有殺傷力,而且攻擊過程不會受到影響。

    也許有人認為以動能原理殺傷目標的電磁炮要好一些,問題是用於艦隊防禦作戰的小口徑電磁炮的射高都非常有限,往往隻能對付10000米以下的目標,對於在10000米以上的集束子母彈基本無能為力。同樣以動能原理殺傷目標的防空導彈的射高在10000米以上,卻受過慢的速度限製,很難趕在集束子母彈開始散布子彈藥之前將其擊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