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零二章 大踏步前進(1/5)

作者:閃爍字數:27084更新時間:2020-02-25 03:15:16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零二章 大踏步前進

    中途島海戰之後。太平洋戰場上的局勢完全明朗。

    雖然受進攻斐濟群島的影響,共和國海軍將攻打夏威夷群島東部主要島嶼的作戰行動一再推遲,但是從整個戰局來看,共和國海軍在什麽時候向東推進,對太平洋戰場上的局勢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說得確切一點,當共和國海軍以中途島為基地,向東太平洋派遣了大量攻擊潛艇,並且讓艦隊南下打通了前往斐濟群島的海上航路的情況下,就算美軍能夠再度向太平洋派遣主力艦隊,也很難扭轉戰局。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影響海軍進軍美洲大陸的不是斐濟群島戰役。

    前麵提到過,斐濟群島戰役是太平洋戰場上打得最慘烈、也是持續時間最漫長的一場島嶼爭奪戰,其慘烈程度完全可以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瓜島爭奪戰相提並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問題是,到2060年下半年,特別是在中途島海戰之後,斐濟群島戰役對整個太平洋戰場上的作戰行動的影響已經不那麽明顯了。比如陸戰隊在斐濟群島投入相當於11個陸戰旅的近20萬兵力,而當時共和國陸戰隊擁有60個陸戰旅,總兵力超過100萬,剩餘的兵力中,就算扣除輪番休整與駐守各地的部隊。也能動員規模相當於30個陸戰旅的50萬官兵,而攻打夏威夷群島東部島嶼最多需要20萬。其他軍兵種的情況也差不多,比如海航放在斐濟群島方向上的兵力隻有參戰兵力的10%(相當於作戰兵力的15%)。由此可見,在攻打夏威夷群島東部主要島嶼的問題上,關鍵不是兵力不夠。

    以當時的情況,主要還是戰略選擇。

    共和國海軍與陸戰隊攻打斐濟群島的時候,在西南太平洋的另外一個方向上,共和國天軍的戰略轟炸行動也進入了**。根據前幾個月取得的戰果,在2060年8月底,共和國天軍就製訂了一份非常詳細的戰爭計劃,預計在2060年12月底基本完成轟炸任務,最遲在2061年第一季度末結束轟炸行動。為此,天軍對支援與保障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就提到要在年底獲得第二座第五代海上基地。問題是,按照海軍的建造計劃,“神農”號(第三座第五代海上基地)要到2061年第一季度末才能服役。受此影響,2060年9月份,海軍就將“女媧”號、“庫葉島”號、“長興島”號與“永興島”號海上基地一同派往西南太平洋,組成了兩個規模龐大的海上基地群,為天軍提供支持。也就是說,陸戰隊占領中途島後,中太平洋上就沒有第五代海上基地了。

    缺少海上基地,等於缺少了可靠的支撐點。

    與之相比,共和國當局對戰略物資的分配與調動產生的影響更加重大。按照共和國天軍的作戰記錄,到2060年第三季度末,也就是9月底,已經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消耗掉了近5億噸各類作戰物資。其中包括大約32000萬噸彈藥。按照天軍的作戰計劃,到戰略轟炸結束的時候,還將消耗掉5億噸物資。

    如此驚人的物資消耗量,讓共和國當局不得不調整戰略部署。

    當然,這幾億噸彈藥並沒完全用在地麵戰場上。根據共和國當局在戰後公布的一係列數據,西南太平洋的戰略大轟炸中,共和國天軍投下的彈藥隻有不到四成落在地麵上,其餘的都是用在了海洋戰場上,特別是海上封鎖行動。比如為了讓悉尼喪失港口功能,共和國天軍除了向港口與市區投擲了大約150萬噸炸彈之外,還在港口內與港口外的主要航道上撒布了近30萬枚水雷,其中近一成是智能水雷,而這些水雷的總噸位就高達45萬噸(包括撒布設備)。除了悉尼,在澳大利亞的其他港口城市,比如湯斯維爾(位於澳大利亞東北)、羅克漢普頓(在湯斯維爾與布裏斯班之間)、布裏斯班、紐卡斯爾、戈斯福德(與紐卡斯爾均在悉尼北麵)、伍侖貢(在悉尼南麵)、墨爾本、吉朗(在墨爾本西南)、阿德萊德、奧古斯塔港(在斯潘塞灣北端)、奧爾巴尼(澳大利亞西南,在珀斯南麵)、珀斯、傑拉爾頓(澳大利亞西部,珀斯北麵)、黑德蘭港(澳大利亞西北)與達爾文,以及新西蘭的主要港口,比如惠靈頓與克萊斯特徹奇(南島上最大的城市),撒布了數以百萬計的水雷(具體數量在1億5000萬枚到2億枚之間,而到底是多少。恐怕連共和國當局也搞不清楚),且部分是具有識別能力的智能水雷。

    不可否認,如此瘋狂的布雷行動在戰爭行動之後,為成千上萬的軍人找到了養家糊口的工作機會。根據不完全統計,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大約20年內,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當局總共聘請了10萬多名職業軍人來掃除港口內外的水雷,光是轉用掃雷艦就購買與建造了上百艘,花費數萬億元。

    更加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非常原始的戰略封鎖方式最大限度的減少了戰爭損失與傷亡。

    雖然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共和國戰略轟炸機布設在澳大利亞與新西蘭近海的水雷炸沉了上萬艘大大小小的船隻(九成以上是排水量不到500噸的近海船隻),造成了數萬名海員傷亡,以及難以估量的物資損失,但是由此換來的,則是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當局在戰略抵抗上的妥協與讓步,共和國天軍由此降低了轟炸強度,最終通過戰略封鎖,讓這兩個美國的鐵杆盟國先後宣布戰敗。

    即便在戰後,也有不少西方戰史學家認為,如果不是高強度的戰略封鎖,讓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喪失了抵抗能力與抵抗意誌,那麽到2061年底,也就是共和國掃蕩了太平洋的其他地區,將戰火燒上美洲大陸的時候,肯定會出兵攻占澳大利亞與新西蘭,解決潛藏在戰線後方的隱患。更重要的是,這個時候,共和國陸軍已經在中東戰場上大獲全勝,而且沿著北非將戰線推進到了北大西洋東岸,加上共和國海軍在南印度洋與南大西洋上的勝利。共和國陸軍有足夠的能力向西南太平洋派遣數以百萬計的官兵,不但能夠輕而易舉的掃蕩澳大利亞與新西蘭,還能給這兩個國家帶來更加深重的災難。戰略封鎖在摧毀了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抵抗意誌的同時,也讓這兩個國家獲得了重生的機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