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零七章 走向決戰(3/5)

作者:閃爍字數:25204更新時間:2020-02-25 03:15:21

    問題是,戰略決策權不在海軍手中。

    從2061年底的戰場形勢來看,進軍北大西洋的最佳選擇不是從南大西洋北上,而是打贏中東戰爭,控製蘇伊士運河之後,陸軍沿著地中海南岸的“濱海走廊”向西推進,一直打到摩洛哥,占領丹吉爾、達爾貝達(卡薩布蘭卡)與薩菲等麵向大西洋的港口,然後以此為基地向西進軍。因為以色列已經變相承認戰敗,中東戰場上的戰鬥就是共和國陸軍與美國陸軍的戰鬥,而美軍肯定不會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死戰,打贏中東戰爭隻是時間上的問題,而歐洲願意在遊說以色列上使力,也就不會阻止共和國陸軍借道北非進軍大西洋,所以共和國陸軍能夠較為輕鬆的到達摩洛哥。更重要的是,隻要共和國當局承認歐洲在北非地區的主導地位,並且承諾在戰後從北非地區撤軍,在共和國陸軍到達大西洋海岸的時候,歐洲就會開放直布羅陀海峽,甚至會默許共和國出兵攻占直布羅陀要塞(屬於英國),從而使共和國海軍獲得一條進軍北大西洋的最為便捷的海上通道(從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再從地中海進入北大西洋,要比從好望角繞道南大西洋北上的航線短5000千米以上),而且沿途有足夠多的港口與海軍基地供共和國海軍使用(比如以美國盟國身份參戰的馬耳他就可以作為共和國海軍在進軍北大西洋之前的中轉站),也有足夠安全的海上航線(隻有在進入北大西洋之後才需要考慮為船隊提供專門的護航艦隊),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共和國海軍進軍北大西洋的保障負擔。

    總而言之,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這才是最理想的進軍線路。

    事實上,這也正是共和國陸軍的戰略主張。

    可以說,在這條進軍線路上,不管海軍使出多大的力氣,至少在陸軍的裝甲部隊到達卡薩布蘭卡之前,海軍都沒有多少施展空間。甚至可以說,就算陸軍將戰線推進到了大西洋的海灘上,海軍也隻是地麵進攻的輔助力量,因為陸軍可以憑借最大攻擊半徑超過5000千米的低空突擊部隊,以摩洛哥為跳板,進攻亞速爾群島(該群島屬於葡萄牙,而葡萄牙不是歐洲集體安全組織成員國,到2061年仍然保持中立),或者北上攻打英國。

    正是受此影響,在陸軍提出的“大西洋戰略進攻計劃”中,更加強調北線進攻,即以北非為跳板,在征得法德意等歐洲大陸國家的同意之後,北上攻占英國。當然,最好的結果是英國當局認清時務,在共和國陸軍的低空突擊部隊著陸之前投降,從而讓共和國陸軍獲得進軍北美大陸的最佳前進基地。可以說,隻要能夠占領英國,共和國陸軍就可以擺脫海軍的束縛,通過遠程統計攻占冰島或者紐芬蘭島(冰島的防禦力量非常微弱,而加拿大的紐芬蘭島上也沒有多少防禦部隊)。雖然在向前線運送物資的時候,需要依靠船隊,因此得保證船隊的安全,但是隻要能夠占領紐芬蘭島,就能通過在英國與紐芬蘭島部署遠程巡邏機與反潛巡邏機來掩護北大西洋航線。隻要能夠讓共和國陸軍的主力部隊到達紐芬蘭島,即便仍然需要經斯科舍半島南下,也沒有任何天然障礙能擋住共和國陸軍的前進步伐。更重要的是,從紐芬蘭島南下,能夠直接攻占加拿大與美國最核心的東部地區,從而以最快的速度取得大戰的最後勝利。

    總的來說,陸軍也想單幹。

    毫無疑問,這種“單打獨鬥”的想法,讓陸軍的戰爭計劃充滿了問題。

    暫且不說陸軍有沒有能力在不依靠海軍的情況下跨過北大西洋,占領紐芬蘭島,以及這個進軍行動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僅拿控製英國來說,如果法德意等歐洲大陸國家不讚成共和國陸軍強行攻打英國,而英國當局由沒有較高覺悟的話,共和國陸軍的進軍行動就將成為中歐翻臉的導火索。即便退一萬步,英國願意在美國之前退出戰爭,而且以投降的方式退出戰爭,英國當局也會在投降的方式上做文章,歐洲大陸國家也不會袖手旁觀,比如法德意肯定希望英國向歐洲集體安全組織投降,而不是向共和國投降。哪怕再理想一些,英國願意向共和國投降,也會花不少時間進行談判。

    對共和國當局來說,當前最要緊的就是縮短戰爭時間。

    雖然從戰場表現來看,共和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印證,即共和國擁有遠遠超過美國的戰爭實力,但是對於共和國來說,已經持續4年的大戰所產生的影響,以及由此帶來的負麵作用,遠遠超過了之前的任何一場戰爭。更重要的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40多年間,共和國參與了大大小小數十場戰爭與衝突,其中動用兵力超過10萬的大規模局部戰爭就超過了10次,平均不到4年一次。相對應的,美國在這40多年間參與的戰爭與衝突隻有共和國的一半,卷入的大規模戰爭也隻有6場,而且大都在2030年之前,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20年間,美國直接卷入的大規模戰爭隻有一次。過於頻繁的對外戰爭,既鍛煉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又讓共和國國內的厭戰情緒非常普遍。雖然在國家與民族使命的感召之下,加上對戰爭具有更大包容能力的文化思想,在大戰初期,共和**民的表現比美國好得多,但是4年下來,共和國國內的厭戰情緒已經開始抬頭,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也成了主要內部矛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