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一十八章 進軍古巴(3/4)

作者:閃爍字數:15432更新時間:2020-02-25 03:15:31

    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2060年初,共和國總參謀部根據最高統帥部的指示,著手製訂攻打美國本土的戰爭計劃時,就把兵力投入鎖定為3000萬。因為美國本土距離共和國本土非常遙遠,即便海運比陸運更加便捷,後勤保障人員所占的比例也高於對俄作戰,所以在作戰部隊增加2倍的情況下,兵力總投入隻會比3000萬多。

    受此影響,從2060年下半年開始,共和國調整了戰爭計劃。

    不管怎麽說,在美國本土打一場大規模地麵戰爭,對共和**隊、特別是共和國陸軍來說,絕對是一場災難。根據未得到證實的消息,裴承毅在2062年底批準對美作戰行動的時候,並沒有否決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就是說,如果戰爭打得過於慘烈,出於保護共和**人,共和**隊很有可能在戰場上使用包括戰術核武器在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加速戰爭進程。

    真要發展到這一步,這場戰爭不但是共和**人的悲劇,也是美國人的悲劇。

    作為次優選擇,在不登陸美國本土的情況下,以戰略轟炸的方式來結束戰爭,成為了第四種結局。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共和國當局主要的努力方向。

    雖然以戰略轟炸的方式打垮美國,存在很多問題。難度也不小,但是能讓幾百萬官兵活著回家,再大的問題也得克服。

    戰略轟炸的最大問題就是美國過於龐大。

    實戰早已證明,對於國土麵積過於廣袤的國家,戰略轟炸的意義並不明顯,甚至會讓轟炸方付出不可承受的損失。曆史上,被轟炸炸垮的隻是一些國土麵積狹小的國家,而且主要是孤立無援的島國。別說對付美國這種擁有完善的本土防空係統的國家,哪怕是在20多年前,共和國在占據了幾乎所有優勢的情況下,也沒有通過一場大規模戰略轟炸來打垮國土麵積大約為美國三分之一的印度,而是出動百萬大軍,以一場規模宏大的地麵戰爭擊敗了印度。當時共和國不是不打算用轟炸來打垮印度,也不是想讓陸軍官兵做出犧牲,而是權衡利弊之後,做出了打地麵戰爭的決策。

    對付美國這樣的國家,戰略轟炸的難度更大。

    別的不說,要想炸垮美國,至少需要動員數萬架轟炸機,消耗數以億計的彈藥。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僅僅將阿拉帕契亞山脈以東的美國東部地區變成廢墟,就需要出動千萬架次的轟炸機,消耗2億噸彈藥物資。以出動1000萬架次為準,按照戰爭期間轟炸機的平均損失率計算,這都意味著要損失大約3萬架轟炸機(平均損失率為千分之三,即出動一千架次損失三架)。毫無疑問,如此巨大的損失讓轟炸變得得不償失。要知道,共和國在2061年生產的轟炸機也不過2萬多架。相對而言,彈藥消耗更加驚人。暫且不說生產2億噸彈藥物資需要多少資源,僅僅向前線運送這些彈藥物資就需要載貨量為10萬噸的商船航行2000次,即一支由50艘商船組成的船隊航行40個來回。因為在航運途中會有損耗,商船本身也需要消耗物資,加上其他部隊消耗的物資,投向美國的彈藥僅占實際消耗的40%左右,即需要運送的物資不是2億噸,而是5億噸。如此一來,就算共和國投入20支船隊,也要保證每支船隊在1年內跑5個來回。

    組織、調運、分配與管理這麽多的物資,絕對是一件能讓人發瘋的事情。

    正是如此,在進軍美國之前,共和國先後占領了迪戈加西亞、控製了塞舌爾群島、讓南非出讓了福爾斯灣、掃蕩西非地區、攻占佛得角群島、進軍小安德列斯群島、強攻波多黎各。這一切,都是在為進軍美國做準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