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三十章 登陸美國(2/4)

作者:閃爍字數:13596更新時間:2020-02-25 03:15:42

    定下基調後,陸戰隊在6月底拿出了詳細的作戰計劃。

    7月初。進攻美國本土的作戰計劃經過總參謀部審批之後,作戰行動在7月7日正式開始,登陸地點選在了新罕布什爾州的撲茨茅斯。雖然撲茨茅斯隻是一座海濱城市,除了有一條供遊艇停靠的碼頭之外,並沒有成規模的港口,但是陸戰隊在此上岸之後,北上可以攻打波特蘭,南下則可以進軍波士頓。也就是說,陸戰隊為接下來的進攻行動上了雙保險,不管是打下波特蘭,還是占領波士頓,隻要在一個方向上達到目的,完成了作戰任務,就能獲得一座足夠大的港口,確保重型裝備與作戰物資能夠上岸。

    毫無疑問,陸戰隊是在為全麵戰爭做準備,而不是僅僅打一場登陸作戰。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局限於攻占美國東北地區,要不要攻占港口都沒有太大的影響。

    原因很簡單,美軍已經喪失了戰鬥力,盤踞在外海的共和國海軍艦隊能夠為陸戰隊提供精準猛烈的炮火支援,部署在海上基地與航空艦隊上的航空兵還能參與作戰行動,因為陸戰隊對重型裝備的需求並不大,甚至沒有必要向前沿部署炮兵。當然,陸戰隊擁有的各類能夠用垂直起降運輸機空運的裝甲戰車足以應付所有地麵戰鬥。作戰物資方麵,當時前沿部署的4座海上基地群上至少有4000架垂直起降運輸機,這些運輸機不但把陸戰隊送上了美國本土,還能在接下來的作戰行動中,每天為陸戰隊提供20萬噸以上的作戰物資。而1個陸戰旅1天消耗的物資不過4萬噸而已,因此僅戰術空運力量就能保證5個陸戰旅作戰,而部署在前沿的陸戰隊大約隻有1半的部隊執行作戰任務,因此可以支撐10個陸戰旅。如果算上戰略空運力量,即空軍的空運平台提供的支持,讓30個以上的陸戰旅在美國本土執行作戰任務也不是什麽難事。30個陸戰旅,相當於60萬兵力(大戰期間,陸戰隊的作戰部隊多次擴編,到大戰快要結束的時候,陸戰旅的規模已經相當於戰前的陸軍戰鬥單位,即作戰人員在2萬人左右。當然,這個時候陸軍的戰鬥單位也全麵擴編,即便是普通戰鬥單位的兵力都在3萬以上,而主力戰鬥單位的兵力全部超過4萬,有的甚至接近5萬,相當於以往的一個主力野戰軍)。如果僅僅為了攻占美國東北部地區,就這60萬陸戰隊就足夠了,根本沒有必要出動陸軍的作戰部隊,也就沒有必要急著奪取港口。

    當然,奪取港口,也不僅僅是為了地麵作戰行動。

    之前的戰爭早已證明,在進攻敵國本土的時候,後勤保障的壓力並不完全來自作戰行動。特別是在注重戰略打擊的情況下,後勤保障的主要壓力實際上來自敵國的國內局麵,即由戰爭造成的社會動蕩。

    說得直接一點,進攻的目的是占領,而要占領,就得維持社會穩定。

    對共和國來說,最有代表性的一場戰爭就是2035年的印度戰爭。

    在印度戰爭爆發之前,共和國當局就充分考慮到了17億印度人造成的影響,所以在準備了50萬主力野戰軍的情況下,還調集了上百萬的後勤保障部隊,可是實際情況仍然遠遠超過了共和國當局的預料。占領印度的壓力比想像的大得多。結果是,戰爭還未結束,共和國當局派駐印度的占領軍就超過了150萬(不包括作戰部隊),另外幾個盟國還出動了數百萬軍隊,才勉強控製住局麵。當然,起到關鍵作用的,仍然是緊急運往印度的數以千萬計的糧食、藥品、帳篷等基本物資。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物資,就算共和**隊占領了整個印度,也隻會與17億印度人為敵,而不可能控製印度,更不可能幹幹淨淨的撤出印度。更重要的是,為了運送這些基本物資,共和國當局不得不讓50萬主力野戰軍在更加艱難的情況下作戰,從而產生了較為巨大的傷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