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77章(2/3)

作者:安喜縣尉字數:6974更新時間:2019-10-17 07:39:16

    “魏千戶到這裏,石大人和他手下那些刑部官員個個臉色大變,囁嚅著不出話來。魏千戶道:‘這事情傳了將近百年,誰也不知道真假。馬三保、也就是後來的鄭和鄭大人七次率領寶船船隊遠赴海外,與這傳也有莫大的關聯。隻是當日皇宮燒成一片白地之後,燕王聲稱找到了建文帝、後的遺體,由宮中的太監、宮女辨認之後,便即收斂下葬。其後群臣勸進,燕王登基,便是成祖皇帝。成祖皇帝之所以能登上帝位,便是因為他是孝慈高皇後的嫡子,得到了群臣的擁戴。若他並非嫡出,不要分封於各地的親王,便是各省的督撫大員,卻也不能心服。是以他能登上大位,除了要謝太祖皇帝之外,最應該感謝的便是太祖皇帝的元配妻子,也就是孝慈高皇後。’”

    他話音方落,慕容丹硯突然道:“司徒先生,你剛才到建文帝自焚時,提到有一個傳流傳了百年。鄭和七次出海,也與這個傳有關。不知道這個傳到底了些什麽?”

    鄧遙心想司徒橋這個王鞍話本來就顛三倒四,繞來繞去,好不容易他不兜圈子了,你偏偏又把話題岔開,真是不知好歹。林義郎等人也與鄧遙一般想法,心懷怨氣地瞪了慕容丹硯一眼。

    隻是慕容丹硯這一問,卻恰好搔到了司徒橋的癢處。他這人自以為博覽群書,通古達今,上知文,下知地理。那傳本來便是宮闈秘事,少為人知,正是賣弄自己學識的好時機。隻不過當日在密室之中,魏千戶卻是一筆帶過,並未深,他也不好意思捏造魏千戶和石大饒對話。此時聽慕容丹硯問起,正合心意,登時覺得這個子倒也並不是非常討厭。隻聽他哈哈一笑,道:“哥,你算問對人了。這傳自朱棣登基之後,便四處流傳,那朱棣得位不正,當了皇帝之後,卻也是心懷畏懼,寢食難安。他下令鄭和七次遠赴海外,名義上是威懾群醜,宣撫海外各國臣服大明,其實正是為了尋找傳中的那人。此外更是派出錦衣衛到各地暗地裏尋查,要查清那饒死活……”

    他這番話下來,慕容丹硯更是一頭霧水,群豪也是全然不知道他在些什麽。隻是厲秋風卻是麵色平靜,倒似早就知道司徒橋的是什麽事情。隻聽司徒橋接著道:“當日皇宮大火,燒死了建文帝、後。不過朱棣登基之後不久,朝野便有一個傳。是當年太祖皇帝駕崩之前,擔心朱允炆對付不了幾個藩王,便將一個錦盒交給一個貼身太監,叮囑他,若是皇太孫一生平安無事,便無須打開這個盒子。若是突發劇變,皇宮被困,危急之時將這個盒子打開,自然便明白如何去做。燕王舉兵靖難,攻破應,大軍直撲皇宮。建文帝叫不靈,叫地地不應,卻又不想成為叔叔的俘虜,便即決定自殺殉國。此時突然一個老太監走了過來,對建文帝道,太祖皇帝駕崩之前曾經交給他一個錦盒,並叮囑他如果皇上遇到危難,可以打開盒子。建文帝聽後,急忙要這個老太監將錦盒取來。兩人將那錦盒打開一看,裏麵裝有三件僧衣,三張度牒,一把剃刀。三張度牒上分別寫著應賢、應能、應文三個名字。應文指的是建文帝朱炆,應賢、應能則是指建文帝的心腹近臣楊應能、葉希賢。盒中還有一張紙條,上麵是太祖皇帝親筆所書: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建文帝一看,便明白這是太祖皇帝早就預料到燕王會造反,留此錦盒,告知自己剃發為僧,從密道出逃保命。按照太祖皇帝的遺言,建文帝剃發做了和尚,從鬼門逃出宮去,由親信趁亂送出應,從此銷聲匿跡。建文帝化裝為僧人出逃之後,皇後為了掩護建文帝逃走,命令太監放火焚燒皇宮,然後自己跳入火海,自焚而死。這位皇後也姓馬,但是並非出身於孝慈高皇後之家族,性子剛烈無比,令人讚歎。待得燕軍攻入皇宮之後,燕王親自帶人進入被燒成一片廢墟的皇宮,搜尋建文帝的下落。太監、宮女們生怕燕王知道建文帝逃走,惱羞成怒之下大開殺戒,便慌稱建文帝和皇後已自焚而死,除了指認皇後的遺體之外,又將一名燒死的侍衛屍體指為建文帝的遺體。其時皇宮已燒成白地,這侍衛的屍體自然也被燒的麵目全非,難以辨認。燕王信以為真,便沒有追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