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551章(1/2)

作者:安喜縣尉字數:4270更新時間:2022-10-10 05:23:47

    其時厲秋風聽陳平說話,以為九姓人家祭祀的十四位先祖必定大有來頭,懸掛在最高處的那個孩童畫像,十有八九便是陳友諒的兒子陳理。當年陳友諒統領六十萬大軍東征,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最終朱元璋以少勝多,將陳友諒的大軍打得大敗,陳友諒自己也死在亂軍之中。其後陳友諒手下大將張定邊等人擁立他的兒子陳理為皇帝,在武昌城登基坐殿。其時陳理隻有十一二歲,哪裏懂得處置國事?張定邊雖然勇猛彪悍,卻不懂得治國之道,那些輔佐陳友諒的文臣大半死於鄱陽湖大戰,僥幸逃生的幾位文臣見陳友諒已經死了,六十萬大軍煙消雲散,絕對不是朱元璋的對手,是以有的文臣另覓高枝,投奔了朱元璋和張士誠,有的文臣沮喪之下心灰意冷,遁入深山老林隱居。陳理沒有文臣輔佐,進退失據,所轄城池不斷被朱元璋的兵馬攻陷,最後迫於無奈,隻得向朱元璋投降。

    朱元璋逼降了陳理之後,將他流放到高麗國,最後陳理死在高麗,屍體不知所終。民間傳說陳理是被朱元璋派人毒死,並且將他的屍體焚燒成灰,許多人為陳理鳴不平,編排出了許多離奇故事譏諷朱元璋。九姓人家若是陳友諒帳下大將的後人,祭祀祖先之時,將陳理的畫像掛了出來,卻也不足為奇。至於其餘三幅畫像繪的是誰,厲秋風和慕容丹硯、葉逢春都沒有猜到,推想這些人都是陳友諒手下的文臣武將。如名將張定邊驍勇無敵,與朱元璋帳下第一猛將常遇春齊名當世。陳理投降太祖皇帝之後,張定邊就此消失不見,有人說他出家為僧,有人則說他遠遁海外。此人被視為陳友諒手下第一忠臣,九姓人家的後人將他與陳理一起祭祀,倒也並不稀奇。

    厲秋風在錦衣衛南鎮撫司文牘庫閱讀文卷之時,曾經讀過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兩位大將北征時的一段記載。其時朱元璋叮囑常遇春與韃子交鋒之時不可輕敵,特意提到當年鄱陽湖大戰之後,諸將都以為陳友諒死於亂軍之中,六十萬大軍灰飛煙滅,雖然殘兵敗將逃回了武昌城據守,不過已成了驚弓之鳥,若是大軍將武昌城團團圍住,陳理和張定邊等人必定投降。沒想到朱元璋的兵馬攻到了武昌城下,張定邊率領將士死守武昌城,壓根不打算投降。若不是朱元璋派人買通了陳理身邊的寵臣,連哄帶騙,威脅恫嚇,迫使陳理投降,想要擊敗張定邊,奪取武昌城,卻也並非易事。一旦大軍困於堅城之下,張士誠虎視眈眈,隨時都可能從江浙方向殺來,到時陳家和張家聯手,朱元璋的兵馬腹背受敵,非得大敗虧輸不可。朱元璋提起張定邊死守武昌城之事,便是提醒常遇春,不要以為韃子既然兵敗如山倒,大都城勢必不堪一擊,須得小心謹慎,不可重蹈武昌城大戰的覆轍。太祖皇帝對張定邊如此看重,此人必定有過人的本領。他是陳友諒托孤的重臣,九姓族人將他的畫像與陳理並列,卻也說得過去。至於另外兩人是誰,三人都沒有猜出來。此時聽鬆山一鷺如此一說,厲秋風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九姓人家與陳友諒壓根沒有絲毫幹係,他們祭祀的是宋末帝趙昺和大臣陸秀夫、張世傑。而文天祥對大宋忠心耿耿,兵敗被俘之後,元酋忽必烈親自勸降,他仍然寧死不降,乃是世間有名的忠臣義士。九姓人家將文天祥與趙昺和陸秀夫、張世傑並祭,卻也並不稀奇。33小說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