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序(1/2)

作者:劉戰英字數:5468更新時間:2023-09-27 23:41:19

    謳歌特區人——《中國經濟特區開發區紀實叢書》總序

    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曆史進程中,鄧小平同誌親自倡導並親手設計了中國經濟特區的創辦和建設藍圖,各沿海開放城市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也隨之應運而生。這是一項嶄新的事業,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大決策。它的萌生,開始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然而,事實勝於雄辯。特區十多年發展史,已經充分地顯示出它的無窮生命力,已在中華大地樹起一座令人矚目的豐碑。它以矯健的步伐,豐厚的碩果,證實了鄧小平同誌倡導的建設經濟特區的偉大構想的無比正確,當年夢幻般的藍圖,轉瞬間變成了人間的天宮。

    鄧小平同誌一再告誡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波瀾壯闊的現代化建設中,一定要堅持“兩手抓”,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江澤民同誌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五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重申了這一重要方針,對經濟特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但要努力搞好物質文明建設,而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要達到較高的水平。對於經濟特區來說,對內要起到促進和示範作用,對外要成為宣傳祖國文明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窗口”。

    在去年春暖花開的季節,鄧小平同誌到南方視察發表了重要談話。這是一件曆史性的大事。在鄧小平同誌談話的感召下和黨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文化藝術出版社立即著手策劃《中國經濟特區開發區紀實叢書》並立即進行組稿。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這套叢書首批即將出版了,這是一件好事。

    文藝工作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把鄧小平同誌始終關注和支持的經濟特區以及開發區十幾年的發展曆程,用報告文學的形式把它記錄下來,無疑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特區開發區也需要用文學形式將這段曆史描繪反映出來,表現中華民族的創業精神,表現人們的貢獻,表現各種各樣人物的銳意改革的精神,謳歌我們時代的主旋律。

    翟泰豐

    一九九三年七月於北京

    引子

    文化藝術出版社要出版一套“中國經濟特區開發區紀實叢書”,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其中一卷。

    悠悠歲月,萬千往事。寫什麽,怎麽寫?人曰:詩有“詩眼”,文有“文魂”。那麽,反映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這篇“大部頭”的文章的“文魂”在哪裏呢?

    我們踱步凝思。與其說是在梳理紛紜駁雜的思緒,莫如說是在不該忘卻的瀚海中在尋覓,在追憶。

    驀地,我們的兩腳木樁似釘住,一座“龐然大物”聳立在眼前。原來,這“龐然大物”則是以拓荒犁為造型,象征著奮進開拓的開發區紀念碑。鬼使神差,我們竟“下意識”地被“點化”到這裏。

    這座龐大的臥式抽象型拓荒犁,一米左右的底座為灰白色,真實地告訴人們此處曾是一片不毛之地。白茫茫的鹽灘寸草不生,唯一富有生氣的是在蓄水期幾隻海鷗和水鳥在水麵上遊動棲息。在曬鹽灘背後,則是半人高的蘆葦;每到入冬時節,灰白的蘆花和幹枯的蘆葉在肆虐的寒風撕掠中,彌漫著一片混沌。偶然間,一隻灰褐色大鳥受到驚擾似的“撲棱棱”從蘆葦中飛起,“啾——”地一聲長嘶,那悠長、悲惋和沙啞的聲音好像在吟唱一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古歌。在灰白色大理石底座上麵左端,是用紅、白、黑色塊鑲嵌的氣勢磅礴的犁鏵,色彩的跳躍閃爍著不可遏止的活力,那犀利的鏵刃在晨光中放射著冷兵器般的寒氣,劈荊斬棘,所向披靡;底座右端是兩根直插雲霄般的犁柄,呈黑色,凝重挺拔,頂天立地,堅不可摧,上麵赫然鐫刻著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英文縮寫字頭TEDA;在犁鏵與犁柄間起杠杆作用的是鄧小平充滿遒勁豪逸的手書:“開發區大有希望”,白底黃字,極為醒目,像力拔千鈞的巨臂。這座寬大的拓荒犁,由於采用懸挑形式,且頭尾有落差,既像一隻肯於爬大坡的驃悍異常的腱子牛;又似一隻睡醒的雄獅,在迅跑,在飛奔,在拚搏,在呼嘯長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