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一章 蠶花處處(1/5)

作者:吳一舟字數:28470更新時間:2023-09-28 01:58:51

    《山海經》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9388395576,7077813319079316488,6911981464435297293,7077813319087754276,7046696632892525604,7078185085479963656]}]},"author_speak":"code":0,"press_status":1,"content":"  根植於我國的蠶絲業曆經數千年的風霜雪雨,不但其生產技術已日趨成熟,同時,也積澱了豐厚的蠶文化,嬗變出豐富多彩的蠶俗民風。尤其是在江南的浙江、江蘇傳統蠶區,由於至今仍是我國的主要蠶桑產區,蠶文化的發展脈絡從來沒有中斷過,蠶俗民風在這兒依然是活生生的文化,而且,還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變著。

    蠶俗民風中最精彩的應該是兩個字——蠶花。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蠶鄉無處不飛花。這不是誇張的比喻,而是真實生動的寫照。

    不信,你可以讀一讀下麵這些詞:戴蠶花、紮蠶花、接蠶花、請蠶花、謝蠶花、送蠶花、點蠶花、焐蠶花、撒蠶花、盤蠶花、掃蠶花地、扯蠶花挨子、蠶花蠟燭、蠶花菩薩、蠶花娘娘、蠶花生日、蠶花火、蠶花燈、蠶花戲,等等。這下,你該相信“蠶花”在江南蠶鄉的重要地位了吧。

    何謂蠶花?蠶不會開花,也不是桑樹的花,那麽,蠶花究竟是什麽?《辭海》中關於“蠶花”條有兩種解釋:1、剛孵出的幼蠶,其形似蟻,也叫蠶蟻或蟻蠶。亦稱蠶繭的收成為蠶花。2、小蝦。吳語中“蝦”與“花”諧音,蠶時正是小蝦上市之時,故謂之。這兩種解釋似乎都對,但顯然並不確切。

    其實,“蠶花”二字隻能用心去體悟,根本無法準確解釋,如果一定要給出一個解釋的話,隻能說蠶花是一種虛擬的,象征了一切與蠶相關的,在蠶鄉無處不在的花。

    蠶花漫天飛

    蠶花雖是一種虛擬的花,但蠶娘們似乎並不喜歡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她們更願意把它物化了,這樣心裏才會有所寄托,才會踏實。所以,在許多與蠶作有著千絲萬縷聯係的民間活動中,如逛廟會、祭祀及很多蠶作儀式,甚至整個蠶月裏,蠶鄉婦女上至老嫗,下及女童都會用紅色彩紙折成花朵插在發鬢、鬢角或辮梢上,稱為“戴蠶花”,顯得喜氣洋洋。

    江南三四月間,正是鶯飛草長,鳥語花香的時節,也是蠶月以前各項蠶事活動最忙碌的時候,這時,正好油菜花金黃燦爛,蠶娘們會隨手摘一朵戴在頭上,這油菜花馬上就變成了蠶花。不過,這種鮮花一般隻能戴一天,沒等枯萎就一定會被更新的。

    雜貨店、廟會的小攤上到處都能買到用紙、絹或絨做成的精致蠶花。有時候,蠶娘們幹脆用這種蠶花來代替蠶神像,這時,它的涵義就更加非比尋常了。

    這,就是最具體的蠶花。

    既然賦予了蠶花如此豐富而神聖的象征意義,想當初,蠶花在祭祀儀式中必定是極其重要的物件。隨著蠶文化的世俗化,它的神聖性越來越淡化了,而在寄托蠶娘情懷,營造喜慶氣氛中的作用卻更顯出它的獨特韻味來。

    如今不僅僅是祭祀儀式,更多的是在與蠶事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活動中,蠶花在發揮著它獨特的作用。

    “接蠶花”是過去很普遍的一種儀式。每年農曆大年初二,也是蠶鄉“接灶”的日子,家家戶戶都預先用紅、黃、綠三色的彩紙做成許許多多的小花,粘成一個花叢,中間再粘上一隻紙元寶,稱之為“蠶花”。屆時,就將這叢“蠶花”和灶神像一起接進家中,供在灶頭上的神龕之中。直到臘月二十三“送灶”的日子,再將這叢“蠶花”和灶神像一並送出家門焚燒。這時,這叢“蠶花”似乎就是蠶神了。

    從這個儀式可以看出,在民間,任何蠶俗民風都不是孤立的,它會與其它民俗相互交融在一起。這個儀式把灶神和蠶神一並接進來供奉,既說明蠶農對蠶神的重視,也反映了百姓的世俗務實心態。你瞧,一個儀式就把兩尊神一並請回家來保佑一年,多實在!

    流傳於浙江桐鄉一帶的“請蠶花”習俗則把祭祀與養蠶環節中的收蟻程序合二為一了。在收蟻前,蠶農們要點燃香燭,供請蠶神像。這時,蠶娘頭上照例要插一朵蠶花,把剪碎的燈草碎末拌著野薔薇花細末一起撒在蠶種紙上,再將蠶種紙挽在秤杆上,然後用鵝毛輕輕將燈草碎末、野薔薇花細末和蟻蠶一起撣到蠶裏。儀式完成後,蠶神像便貼在蠶室的牆上。

    這個儀式,在茅盾先生的名篇《春蠶》中有很生動的描述,可見,這樣的做法在當時是極為流行的。

    燈草俗稱燈芯,儀式中用秤和燈芯是借用了“稱心如意”的意思。常規收蟻應該用切細的桑葉末效果更好,但桐鄉蠶農改用燈草顯然是因為信仰的緣故。

    蠶是一種專門用於養蟻蠶的小蠶匾,使用前用綿紙將蠶底部的網眼封糊。

    經過蠶月裏神聖而神秘的忙碌,終於迎來了蠶繭豐收,這時,就該“謝蠶花”了。謝蠶花,其實就是謝蠶神,一般總是要準備一些魚肉之類的,祭祀一番。謝過蠶花,總要合家聚餐,吃的就是剛剛祀神的供品。因為豐收的喜悅,這頓飯吃得喜氣洋洋,就像大過年似的,這就叫“蠶花飯”了。由此可見,謝蠶花既是謝蠶神,也是謝自己,慰勞一下辛苦了整個蠶月的全家老小。你看,蠶鄉的祭神儀式實實在在,沒有任何玄的東西。

    有的地方是在端午節謝蠶神的,俗稱“端午謝蠶花”。蠶農們會用豬頭、肋條肉之類的來款待“蠶花娘娘”;姑娘們則以“豁蠶花水”的方式來慶賀豐收,這倒有點像傣家的“潑水節”,但“豁蠶花水”的來曆和含義則已無從查考了。

    農曆臘月十二日是各地蠶鄉公認的“蠶花生日”,這一天自然更要隆重熱烈一番,但各地在這一天的活動內容則稍有差異。

    有的地方習慣於在這一天祭祀蠶神,屆時,用糯米粉捏成紅、青、白三種顏色的米粉團,做成各種形狀的團子,如騎在馬上的馬頭娘、桑葉上的龍蠶、一絞絞的繭絲、一迭迭的元寶,還有鯉魚、公雞等等,供在蠶神像前。祭祀儀式完成後,這些米粉團子則分給孩子們吃了。

    有的地方則在蠶花生日“請蠶花”。這一天的晚飯前,主人會將一蒸簟的祭品端出門外,裏麵有兩隻雞蛋、一碗豬肉、四個團子,以及酒盅筷子、一張蠶神像、一副排錠(紙錢),焚香燭禮拜後,當場焚燒蠶神像和排錠。儀式一結束,鄰家的、自家的孩子便會一哄而上,搶走簟中祭品,大快朵頤。蠶俗以為孩子們搶得越快,來年的蠶花就會越豐盛。

    有的地方則做“繭圓”以祀蠶神。繭圓是一種實心無餡的米粉圓子,可大如蠶繭,也可小似元宵;有做成圓形的,也有繭形,甚至做成蠶的形狀。

    繭圓,開始自然是祭蠶神,祈求蠶繭豐收的供品,漸漸地,它演變成一種應時節日的點心,或為調劑口味,或送親鄰好友,所以,繭圓也並不僅僅在蠶花生日才做。

    浙江桐鄉有清明做繭圓,送繭圓的習俗,而且送的繭圓必須是生的,以預兆來年蠶繭也會“越生越多”。海寧在清明節也做繭圓,但做成青、白兩色,青的代表桑葉,白的代表繭子,象征“吃青還白”。

    還有的地方則有念經和“送蠶花”的習俗。和尚們會施舍紙做的蠶花或幹脆就奉送蠶神像,蠶農每遇此境,必笑臉相迎,並施舍一些米或糕團之類的東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