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章 千錘百煉好心態(2/5)

作者:文錦字數:37918更新時間:2023-09-28 07:12:28

    心態能夠決定命運。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如果你不想做一個失敗且平庸的人,那就從改變自己的心態入手勇敢踏上命運的坦途吧!

    笑看人生起伏

    人生得失無定時,要笑看人生起伏。所以,麵對失去我們要坦然,胸襟豁達一些,眼光長遠一些,隻有摒棄不必要的留戀與顧盼,才能集中精力耕耘出更美好的未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從前,有一位老人上街去趕集,不小心丟失了一匹馬。鄰居們都替他惋惜,老人卻說:“我雖然丟了一匹馬,但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眾人聽了,都感到老人很可憐。過了幾天,丟失的馬跑回來了,而且還帶回來了一匹騾子。眾人見了紛紛羨慕不已。可是,老人卻憂心忡忡地說:“你們怎麽知道這不是一件壞事情呢?”

    大家都以為老人一定是讓好事給樂瘋了,以至於連好事壞事都分不清。幾天後,老人的兒子騎著騾子在院子裏玩,一不小心把腿摔斷了。

    鄰居們都過來勸老人不要傷心難過。不料,老人笑著說:“你們怎麽知道這不是一件好事情呢?”大夥兒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無不奇怪地悻悻離去。

    事隔不久,戰爭爆發了,凡是身體健康的年輕人都被拉去當了兵,大多數人都戰死沙場,沒能再回來。而老人的兒子因為腿瘸沒有應招當兵,待在家裏平安無事。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的成語典故。

    我們的天性是欣喜於得到而悲哀於失去。呱呱落地,我們首先得到了生命。隨後,我們從父母那裏得到衣食、玩具、愛和撫育,從社會得到職業的訓練和文化的培養。長大成人以後,我們靠著自己的努力繼續得到事業。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舍生而取義是君子的高風亮節,舍魚而取熊掌是凡夫俗子的行為。君子也罷,凡夫俗子也好,在得與失的選擇麵前總會有一種無奈。

    老子的《道德經》中有一句傳世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相生,這是中國古代生存哲學的基本理念。

    從災禍中吸取教訓,可以得到幸福;在幸福中喪失警惕,或許潛伏著災禍。因此,人生不必那麽在意得到多少,又失去多少,淡菜飄香,平淡有味。這絕非是一種人生的平庸,而是一種更高層麵的充盈與享受。

    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現實生活中,名譽和地位常常被作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所以追求一定的名聲、地位和榮譽,已成為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在很多人心目中,隻有有了名譽和權力才算是實現了自身價值。

    事實上,能使一個人滿足的東西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人生天地之間,轉瞬來去,就像是偶然登台、倉促下台的匆匆過客。人生既然如此短暫,活著就要珍惜人生,不要貪圖權勢。

    我國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先生就是一個淡泊名利、寵辱不驚、從從容容的人。

    當年,馬老因“新人口論”遭遇無端的批判,並錯誤地被撤銷北大校長職務。那天,他正在家裏“接受隔離審查”,他的兒子從外麵回來,說:“爸,你被撤職了!”

    他當時正在看一本書,就淡淡地答了一聲:“噢!”十幾年後,國家為馬寅初先生平反昭雪,又恢複了他北大校長一職。他的兒子又從外麵回來,告訴他:“爸,你官複原職了!”他當時也是在看一本書,也同樣淡淡地答了一聲:“噢!”視榮辱為等閑,置得失為莞爾,這是什麽?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從容,也就是那種持久的心理定力。這種定力,不是輕易就可具備的,它需要接受深刻的心靈修煉,既包括意誌、信念的修煉,也包括品行、人格的修煉,甚至還包括心靈的磨難。磨難讓人成熟,過去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這個道理。磨難讓人更堅定信念,讓人更珍惜幸福,所以磨難不是災難,它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人生的最不可多得的財富。

    曆經磨難的心靈,才能寵辱不驚、得失自若。

    意誌、信念、品行、人格的修煉及心靈的磨難都需要一個持久的過程,這樣,才能具備一定的定力。

    從容是一種心態,同時也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方法,一種堅持的方法。實際上,這種方法的核心就是勝不驕敗不餒。它的哲學基礎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它的心理學基礎是“所謂心理健康就是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穩定的平常之心”;它的數學基礎就是“直線永遠比曲線更直接便捷”;它的美學基礎就是“對稱與平衡可以產生一種極為輕鬆的心理反應”;它的宗教學基礎就是“安詳是禪的生命,是法的限量,是生命的源頭活水”。

    作為一種心靈方法,從容主要表現為:

    ——一事成功,不會大喜過望,而是沉著冷靜,神情自若;

    ——遭遇挫折之時,依然如故,堅定如初;

    ——環境改變,不驚不喜,心態平靜;

    ——條件發生變化,能一如既往,繼續堅持;

    ——合作對象有所變化不產生不必要的情緒波動;

    ——失戀後心態平穩,不悲觀厭世,相信緣分,明白“天涯何處無芳草”的道理;

    ——如果突然遭遇險情,要臨危不懼,萬不可心驚膽戰,要堅持求生,永不喪失希望。

    總之,從容處世,淡泊名利,是事業成功、學業有成不可忽視的法則。如果一味地爭名奪利,不但不會使你流芳千古,甚至可能會讓你身敗名裂。

    焦耳,這個名字我們都很熟悉。從1843年起,焦耳提出“機械能和熱能相互轉化,熱隻是一種形式”的新觀點,這無疑促進了科學的進步。他前後用了近四十年的時間來測定熱功當量,最後得到了熱功當量值。

    事實上,與焦耳同時代的邁爾是第一個發表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的科學家。當邁爾等人不斷地證明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確性,終於使得這一定律被人們承認的時候,名利欲望的膨脹驅使焦耳向邁爾發起了攻擊。焦耳發表文章批評說,邁爾對於熱功當量的計算是沒有完成的,邁爾隻是預見了在熱和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數值比例關係,但沒有證明這一關係,首先證明這一關係的應該是焦耳。隨著焦耳發起的這場爭論的擴大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一哄而上,紛紛對邁爾進行了不負責任的錯誤指責。邁爾終於承受不住這一爭論和批評帶來的壓力,特別是焦耳以自己測定熱功當量的精確性來否定邁爾的科學發現時,使得邁爾陷入了有口難辯的痛苦境地。這時,邁爾的兩個孩子也先後因故夭折,內外交困中的邁爾跳樓自殺未遂,後來得了精神病。

    雖然當年的邁爾被逼進了瘋人院,但今天人們仍然將他的名字與焦耳並列在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奠基者的行列。焦耳為爭奪名利而扼殺他人,則被人們世世代代所遺憾和譴責。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對個人而言,各有各的追求;對社會而言,各有各的貢獻。一個快樂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錢、最有權的,但一定是最聰明的,他的聰明就在於他懂得人生的真諦:花開不是為了花落,而是為了燦爛。可遺憾的是,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依然有許多人不但對功名利祿趨之若鶩,甚至把它看成是一個人全部的生存價值。

    無可否認,進入了權力中心的人,自有許多政治的、物質的、名譽的利益,不但能有權,還可以有享受。正因為有利益,有誘惑,才會有那麽多人奮不顧身地去追求。為官當政,有權有勢,能夠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機會左右一個城市、一個鄉鎮、一個單位的曆史,所以有一種幹大事的感覺。因此,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想方設法謀官的人,可以說是摩肩接踵。盡管當上官很得意、很快樂,可是權力也伴隨著許多的煩惱和風險,有權在手所受約束也大。那些當不上官的人,他們不但自己飽嚐無奈、愁悶、痛楚,還給家庭罩上了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說,人生諸多煩惱和禍患多由貪婪權勢引起。因此追求名譽和權力的時候,更應該銘記的是:君子愛財、愛名、愛權,取之有道。

    人生在世,人人都想活得更好。人們總是在各種可能的條件下,選擇那種能為自己帶來較多幸福或滿足的活法。所以,除了追名求利外,人生還有另一種活法,那就是甘願做個淡泊名利之人,粗茶淡飯,布衣短褐,以冷眼洞察社會,靜觀人生百態。這樣,才能品味出生命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快樂。

    有的人既不求升官,也不求發財,每天上班安分守己做好本職工作,下班按時回家,每個月領著不多不少還算說得過去的一份工資,晚上陪愛人在家裏看看電視,周末帶孩子逛逛公園,年輕的時候打打籃球,年紀大點練練太極拳,不生氣,不上火,知足常樂,長命百歲。這樣的人生可能看起來有些“平庸”,但其中的那份“閑適”給人帶來的滿足,也是那些整日奔波勞累、費心勞神,追求功名利祿之人所體會不到的。所以,國王會羨慕在路邊曬太陽的農夫,因為農夫有著國王永遠不會有的安全感,而要有農夫那樣的安全感就不能有國王的權勢。

    功成名就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並不難,隻要用勤奮和辛勞就可以換取,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拚搏。就一般情況而言,你多得一份功名利祿,就會少得一份輕鬆悠閑。而一切名利,都會像過眼煙雲,終究會逝去,人生最重要的,還是一個溫馨的家和腳下一片堅實的土地。

    曠世巨作《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契爾說過:“直到你失去了名譽以後,你才會知道這玩意兒有多累贅,才會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麽。”盛名之下,是一顆活得很累的心,因為它隻是在為別人而活著。我們常羨慕那些名人的風光,可我們是否了解他們的苦衷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