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1章 謁張居正墓(2/5)

作者:熊召政字數:22194更新時間:2023-09-28 10:23:08

    冬日的江漢平原,若是雨天,那種遼闊的灰濛濛的色調,樹林、牲畜、田野與村莊皆如煙凝,若真若幻,這是一種讓人憂鬱的景象,然而蕭瑟並不冷清,枯寂並不衰敗。不知為何,我一直喜歡在這樣的冷色調中旅行。

    現在,我們乘坐的麵包車正穿行在江漢平原的冷雨之中。車上除了我,還有三位著名的學者,他們是王春瑜、王先霈與何鎮邦。此行的成因是王先霈的一位學生在秭歸縣當領導,他邀請我們前去參觀已經蓄水的新三峽。在我的動議下,臨時又增加了一項內容,就是順道去荊州城中拜謁張居正墓。

    二

    張居正的墓在沙市市郊一處名叫張家台子的地方,荊州與沙市兩城合並後,該墓便在荊州城內。

    我自1993年對張居正產生了興趣並從此開始了對他長達數年的研究。在這次拜謁他的墓園之前,我已獨自前來憑吊過兩次。第一次是1998年清明節。那時,我對張居正的研究和史料搜求的工作已大致完成,正準備選擇一個吉日動筆寫作四卷本的長篇曆史小說《張居正》。清明節的早上,我獨自駕車從武漢出發,沿宜黃高速前行約兩百公裏,至沙市站下。友人劉心宇君在出站口等著我,帶我去墓地。約半個小時,我們的車停在一片泥濘之中,心宇領我走進一畦散發著糞臭的菜地,指著菜地中的一個土堆說,這就是張居正的墳墓。

    盡管動身之前,我對該墓的毀壞已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及至親臨其境,仍不免深深地驚訝。

    這座在平地上淋起的土堆,陷在難以插腳的泥淖之中。墓的後頭地勢稍高,即當地人所說的“台子”(我不知道張家台子的地名,是不是因張居正的墳墓在此而得),上麵蓋滿了兩層的農舍。墓之兩側,左為民居,右為村人籌資修建的一座名為菩提寺的小廟。據說所用寺基,亦是侵占墓園的用地。

    我走到墓碑跟前,兩條褲腿濺滿泥漿,而台子上的村民,莫不都用異樣的眼光看我。由此可以揣測,前來墓園拜謁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土堆前的墓碑是極其普通的米青石,顯然是今人所立。沒有任何雕飾,僅“張文忠公之墓”六個隸書大字,用油漆凃紅。也許又經曆了一段歲月,碑上漆色剝落,字跡開始模糊。圓土堆的一圈墓牆,用約兩尺高的青磚砌起,年久失修,有幾處已經傾圮。土堆上的蒿草欲青還黃,在豔麗的陽光下,格外引發人的滄桑之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