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序(1/3)

作者:王曉玉字數:6058更新時間:2023-09-28 10:23:43

    序言

    王鐵仙

    1995年本社出版了一套華東師大校友作家群叢書,均為散文。這是副總編阮光頁提出的選題。阮光頁原是中文係七七級的學生。他的那個年級的校友中,正擁有孫顒、趙麗宏、王小鷹、陳保平和陳丹燕等5位作家。他們在求學時就寫了一些作品,其中孫顒、趙麗宏、王小鷹更早嶄露頭角,在進校前已發表了很不錯的小說、詩歌和散文,如幾叢鮮豔的花枝,搖曳在那時還顯得荒蕪的文學園地上,相當引人注意。他們畢業後,十餘年中,仍是新作不斷,仍是一派方興未艾的樣子。1994年,作為編輯和同學的阮光頁忽然想到:何不讓他們各自編一本散文近作,集中推出,以形成一種景觀呢?繼而想到五六級的戴厚英、五七級的沙葉新等人,更是久負盛名的作家。一時雖不及細想,但已產生了“華東師大作家群”的概念,而決定先限於“校友”範圍,來著手編輯、出版這套叢書。但戴厚英一本集子,剛與其他出版社簽約,隻得暫付闕如。這套叢書推出以後,上海文學界以至社會上的不少人,很快認可了這個“華東師大作家群”,師大因而增添了一道絢麗的色彩,相當引人注目。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如果無人察覺,特地指出,冠以名稱,可能一直會悄然無聞;而一旦命名,提醒了公眾,大家會覺得十分自然,一點不覺得異樣。接下來,編者就更“名正言順”地來充實這個概念,在之套叢書裏增加了比沙葉新更年長的魯光,增加了也是七七級的周佩紅,增加了比七七級還要年輕些的李其綱和徐芳,一起編為華東師大校友作家群叢書精選版,亦稱第一輯,於2001年華東師大50周年校慶之際出版。讓人萬分痛惜的是戴厚英數年前不幸被暴徒殺害,而唯一的親人女兒遠在國外,當時找不到版權代理人,仍無法加入她的作品。

    現在,我們又編了華東師大作家群叢書,去掉了“校友”兩字,而算作第二輯。入選者不再限於校友,作品也不再限於散文。其中,戴厚英的一本,是通過複旦大學吳中傑教授聯係上了她女兒作為版權代理人,並請吳教授編選和作序。六二級的王曉玉是本校教授八一級的格非畢業後留校任教至2001年,後赴清華大學任教授。前兩次編選時因我們拘泥於校友範圍,沒有請他們參加,現在彌補了這個缺憾。先後畢業離校工作的戴舫、李洱、摩羅、殷健靈,是這次才請他們加入的;朱曉琳雖不是本校畢業,然1997年就到本校任教了。我們覺得這第二輯裏的作品,由於不拘體裁,不問作者是否成了校友,更顯得多姿多彩,可能更會引起讀者的興趣。

    高校中文係的學生,按照規範的培養目標,是語言和文學的理論人才,而非作家。但我心裏總是稍有疑問,覺得不能說得過死。現代社會的知識者分工很細,文學理論和批評,與文學創作,確有相對獨立的位置、價值和意義,可以各司其職。學校的教學內容和環境,也確實主要適合於作理論研究和相關的學術訓練,而作家卻要得力於社會實際生活的浸潤和個人藝術創作的天賦,非課堂和書本可以造就。但是,從事文學理論和批評的人,與從事其他專業如曆史、哲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專業的人有所不同。他既要有社會科學方麵的素養,如理論思辨能力等,又不應隻有那種素養;因為他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飽含人的情感的、好多地方難以僅僅用邏輯思維和冷靜的理性來解釋的文學作品,所以他要同作家一樣懂得人的心靈,一樣善於感悟人的情感,一樣敏於體驗現實的人生,並且要略有一點情感抒發、形象描繪等文學表達能力和習性。如果一個文學理論人才,一生隻知孜孜矻矻,皓首窮“經”,在理論概念和推理中打轉,於實際人生、人情、人性,漠然無所感受,難有會心,甚至對優秀的文學作品都缺乏閱讀的渴望和鑒賞的興味,那是有點可悲的,他實際上還徘徊在文學的堂奧之外。朱光潛曾說:“現在有些人放棄親自接觸過和感受過的事物不管,而去追問什麽是美的本質這個極端抽象的概念,我敢說他們會永遠抓不著‘美的本質’。”他不客氣地嘲笑一位美學理論文章的作者,竟然會“絲毫不用一點具體形象,絲毫不流露一點情感”。研究美學不應如此,研究與美學關係極為密切的文學理論當然也不應如此。五四初期發表、出版了一係列影響甚大的文學批評文章和文學理論書籍的沈雁冰,到1927年下半年,同時進行小說和散文創作了,並逐漸成為小說巨匠。他後來之所以同時從事創作,其中一個原因,就因為他覺得如果隻是評論別人,自己不創作,難免要遭人議論。我們今天或者會認為他大可不必有這種想法,但我感到這無意中反映出真正的文學家的心態和對於文學的真知。文學創作畢竟是文學的根本。魯迅也是先寫文學論文,爾後主要從事創作的。有些以文學的理論、批評和學術研究聞名的學者,則在搞理論和研究之前,曾寫過很出色的小說和詩,如我校已故的施蟄存老師,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我們過去聽他的談吐,現在看他留存的文字,都會深深感到理論和創作,在他那裏幾乎是分不開的。還有許多知名的學者和理論家,也相類似,隻不過其中有的人過去的創作,現已不大為人知道罷了。高校的學生中能夠出現作家不必說是學校裏教學的成功,卻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