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章 以詐成事,必以詐敗(1/5)

作者:易陽字數:49098更新時間:2023-09-30 22:08:47

    蔣介石在中國近代政壇呼風喚雨,縱橫幾十年,借抗戰結束的勝利,聲望達到頂峰,隨後一敗再敗,短短五年時間不到,就不得不敗退到台灣。

    蔣介石失敗原因很多,最根本的是他逆時代潮流而動,最終隻能被曆史拋棄。有人評價蔣氏:用人、做事皆講究謀略,不講究基本路線、政策;以詐成大事,遂以為天下事皆可以“詐”字解決,而“以詐成必以詐敗”,此天理雖蔣氏不能例外。

    1. 小道詭詐,大道不昌

    蔣介石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善於搞政治陰謀的人物。蔣介石政治手腕之高超,政治謀略之精巧毒辣,遠勝於當時的政治人物,這些政治“技巧”的運用,使他打敗了很多地方政治勢力,似乎是無所不勝,但最終還是失敗,1949年被驅逐出中國大陸。

    蔣介石的成功是順“勢”的結果。蔣介石出身在晚清時期,晚清王朝腐敗不堪,對外投降,對內鎮壓人民,這個王朝已經接近尾聲,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蔣介石早年在奉化鳳麓學堂讀書,接觸了革命觀念,到日本留學之後,逐漸轉向革命,和革命黨接觸,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曆史潮流的,這也使蔣介石能夠成為時代的弄潮兒,能夠站在政治運動的核心,為其今後的政治成功奠定基礎。

    1926年,蔣介石從廣東出發,以10萬之眾北伐,不到一年時間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很快建立國民政府,當時他隻有40歲。也許蔣介石的成功太快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被目為政治奇跡。其實這不是什麽奇跡,這同樣是蔣介石能夠順應當時曆史潮流的結果。

    北伐開始的時候,北方軍閥吳佩孚有精兵20萬,他非常看不起國民革命軍,叫囂中國曆史上“隻有北人南征,從來沒有南人北伐”。結果最先被北伐軍打敗的就是他的軍隊,在打敗吳之後,舊軍閥還有將近60萬人,但這些軍隊在一年時間裏被消滅。這主要是因為北洋軍閥已經不得民心,成為中國曆史發展的阻礙,其部隊戰鬥力當然會下降。而北伐軍隊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禮,軍官政治意識和戰鬥精神高漲,這種思想的力量是北洋軍閥所不能比擬的。

    蔣介石雖然年輕,但他率領的北伐軍是代表中國前進方向的軍隊,人數少士氣高昂,能夠獲得勝利當然是不奇怪的。

    北伐之後,又相繼打敗各地軍閥,蔣介石軍威盛極一時,但卻被紅軍打得落花流水。共產黨在大革命失敗後,開始創建自己的武裝,建立革命根據地。蔣介石對紅軍先後進行了五次“圍剿”,動用百萬軍隊,使用了坦克、飛機等新式武器,但前四次“圍剿”全告失敗,第五次“圍剿”因為共產黨內部的錯誤,紅軍被迫長征,紅軍雖然離開了根據地,但化失敗為勝利,將兩萬五千裏長征變成了革命的勝利進軍,這是蔣介石無法想像的。而蔣介石之所以費盡心思而不能消滅紅軍,與他當時錯誤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有直接關係。這是蔣介石“大道不昌”的又一見證。

    “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變成了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地位下降。在日本的步步進逼麵前,全國人民迫切希望能夠有一堅強的領導核心,指揮全民族的抗戰。當時蔣介石控製中央,擁有政治、經濟和軍事權力,如果蔣介石能夠結束內戰,領導民眾抗戰,人民自然會選擇他為領導核心。

    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兵變,而沒有自己的任何私心,張、楊隻是要求蔣介石能夠領導全國民眾抗日,而不要蔣介石的命。在中國曆史發展的緊急關頭,中國共產黨展現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大公無私的民族責任感。中國共產黨做出了釋放蔣介石,要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決定。

    蔣介石被迫答應全國人民的要求,這就適應了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所提出的要求,盡管這一適應是被動。蔣介石屠殺無數共產黨人,中國共產黨卻不計前嫌,這表現了共產黨對國際國內曆史發展的把握,也充分證明了共產黨在以後能夠打敗蔣介石不是偶然的。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麵臨兩種政治前途、兩種建國道路的選擇。人民要求停止內戰,實行民主建國,成立聯合政府。中國共產黨提出這樣的口號,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受到人民的擁護。而蔣介石卻依然要建立他的獨裁統治,將中國重新拉入黑暗、不民主的時代。蔣介石之所以敢逆曆史潮流而動,主要是依仗他的幾百萬軍隊,加上美國對他的支持,他以為能夠迅速打敗共產黨。結果在不到4年的時間,800萬軍隊被消滅,自己也逃到台灣,蔣介石的政治生命在大陸徹底完結。

    據說蔣介石到台灣之後,開始總結自己的失敗教訓,他案頭上長期放的一套書,竟然是《毛澤東選集》,這說明蔣介石在失敗之餘,終於想到要從大的方麵反思自己的成敗了,但曆史已經不可能給他提供舞台了,他成了被曆史拋棄的人物。

    “曆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如果一個人不能適應曆史潮流,即使是千年一遇的英雄人物,也終將被曆史發展潮流所拋棄。從蔣介石的個人經曆看,他成功的時候,多是他順應曆史發展潮流,站在時代發展的製高點的時候;當他倒行逆施,逆曆史潮流而動的時候,也是他失敗的時候。

    我們說一個人必須順應曆史發展潮流,必須能夠把握社會發展的“大道”,那是不是說政治家的謀略全部無用了呢?大凡成功的政治家都是善於運用謀略的人物,謀略與政治家就像武器與軍人的關係一樣,沒有武器自然不能打仗,但如果不知道為誰打仗,即使有好的武器也難以打勝。

    2. 政治上耍盡陰謀

    1948年的時候,蔣介石召開國民大會,選舉自己為總統,但在副總統人選上,卻幾經周折,政治陰謀耍盡,卻沒有任何好的結果。

    李宗仁在國民黨派係中屬於廣西幫,就是所謂“桂係”,桂係是蔣介石重點防備的地方政治勢力,但蔣介石對桂係似乎也沒有什麽好的辦法,他想打倒桂係,但桂係不但沒有被打倒,反而與他一直奉陪到底。在蔣介石當選為中華民國總統之後,按照憲法應該選舉副總統。蔣介石指出副總統人選,凡是本黨人士都可以參加競選。

    李宗仁經過蔣介石的鼓勵,宣布競選副總統。李宗仁一宣布競選,很多準備競選的人一下子失去信心。李宗仁是北伐名將,手中握有重兵,在當時殘存不多的地方政治勢力中,是最強大的,加上李宗仁待人和藹,無論知識界、國民黨內對其印象較好,其治理廣西十幾年,廣西一直是民國時期的模範省,其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在當時是不多見的。而另外三名候選人於右任、程潛、孫科,惟有孫科年紀輕,又有廣東派的支持,還可以跟李宗仁較量一番。

    從政治角度出發,蔣發動的內戰在1948年敗象已定,為打敗共產黨,蔣介石自然應該團結桂係,共赴“國難”。支持李宗仁競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桂係的軍事支持,對當時的戰局是有好處的。但蔣介石卻有另外的打算,桂係長期與他做對,現在李宗仁當選副總統,政治行情看漲,這是蔣介石從情感上不願意看見的。他決定不惜一切代價阻止李宗仁競選。

    蔣介石首先派出黨內元老勸告李宗仁,無奈李宗仁決心抗爭到底,堅持競選。蔣介石隻好親自出麵,當麵勸說李偃旗息鼓,但李不服。

    李宗仁從蔣介石那裏出來之後,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當副總統,給蔣介石顏色看看。為了競選,李宗仁動用大批黃金,委派桂係到處做工作,加上當時人們對蔣介石獨裁已經非常反感。蔣介石阻止李宗仁當選,反而使李宗仁的支持率不斷上升。

    蔣介石看到後選人都不足以打敗李宗仁,馬上決定重點扶持孫科,甚至動用特務力量。看到蔣介石不顧一切阻止李當選的架勢,李也玩起政治謀略,他宣布放棄競選,並聲稱自己是受到外力壓製,不得不放棄。放棄不是自己的本意!

    李宗仁放棄,迫使於右任和孫科也不好意思競選,也宣布放棄,結果國民黨出現了副總統無人競選的局麵。這種情況的出現,使蔣介石十分尷尬,眼看“國民大會”因副總統的原因而遲遲不能閉會,蔣介石被迫找李宗仁談話,要他將競選進行到底。李宗仁玩的是以退為進的策略,現在蔣介石親自要他競選,他正好順坡下驢,再次宣告競選。

    競選結果是李宗仁當選,蔣介石氣急敗壞,一腳將播放出競選結果的收音機踢翻。他不但對李宗仁恨之入骨,而且在國民黨公開大會上對他的親信說,李宗仁的當選就是一把匕首插進了他的胸膛。

    當選第二天,李宗仁去拜訪蔣介石,相見十分尷尬。按政府公布,總統與副總統的就職典禮在5月20日舉行。李請侍從室向蔣介石請示在就職典禮上的服裝問題。蔣介石說應該穿西裝大禮服。李宗仁感到很懷疑,因為在國民政府舉行活動的正式場合,一般穿長袍馬褂,雖然懷疑但李宗仁還是緊急做了一身西裝。就在西裝做好之後,蔣介石突然告訴李說:“西裝不合適,在戡亂時期,最好還是穿軍常服。”

    5月20日,就職典禮剛開始,蔣介石來到主席台。李宗仁發現自己上了當,原來蔣介石不穿軍常服,而是長袍馬褂,旁若無人地站在台上。李宗仁穿著軍常服裝,就好像是蔣介石的馬弁一樣,哪裏還像個副總統的樣子呢!

    蔣介石不滿意李宗仁競選副總統,心中生氣,但正副總統就職是國家大事,蔣介石在這個問題上耍心眼,給李宗仁難看,看起來是棋高一著,但對政治人物而言,這不是小道詭詐嗎?

    蔣介石的這種謀略不僅僅是讓人難堪而已,還直接影響到與共產黨的作戰,桂係在解放戰爭期間一直不跟蔣介石的“中央軍”密切合作。1948年,淮海戰役爆發的時候,白崇禧坐鎮武漢擔任華中“剿總”司令,跟蔣介石“中央軍”在淮海戰役中一直配合不和諧,與此不無關係。

    政治謀略對一個政治家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但政治謀略本身也有局限性,在“大道不昌”的前提下,靠“陰謀”起家的人,也將被“陰謀”打敗。

    謀略是權宜之計,用其做一時之事情,解決一時的困難,是可以的,但治理國家更重要的是依靠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經常使用政治謀略,隻會使人專注於解決“小事”,而在大的方向上犯錯誤。蔣介石為政,不做基本方針政策的設定,而施之以謀略,這在曆史上沒有不失敗的道理。

    3. “忠誠第一,才德次之”

    蔣介石非常注意用人,他的身邊集中了一大批文臣武將,但從才能的角度看,這些文臣武將是參差不齊的,有很多沒有真實才能,隻會溜須拍馬的人混跡其中,蔣介石最後終遭到失敗,與此有很大關係。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蔣介石在用人的時候堅持這樣的原則:“忠誠第一,才德次之。”他認為有才能而不能保證忠誠自己的,是絕對不能放心使用的,而那些才能平庸卻能夠忠誠自己的,卻能夠安享大位。如何才能保證使用的人忠誠於自己呢?

    蔣介石按照封建關係來確定與自己的親疏程度。從軍隊上來說,黃埔係與自己有師生關係,自然比那些沒有任何關係的人要鐵一些,而在黃埔係中的浙江學生,因為是與自己同鄉,在師生關係的基礎上又多了一層關係,自然比普通黃埔學生親近一些。在浙江學生中,又有一些與自己有親屬關係,這當然是最親的了,也是蔣介石最信任的關係。

    蔣介石的軍隊用人,就這樣以自己為核心形成了三個圈子,越是靠裏,越是能夠得到他的信任,離圈子越遠,信任度越小,這樣用人雖然能夠保證對自己的忠誠,但卻不能保證將最有才能的人吸引過來。

    蔣介石在軍事上依靠三員大將,陳誠、胡宗南、湯恩伯。他們都是浙江籍貫的黃埔軍人,從軍事才能看,當時的黃埔軍人比他們能力高的人很多,但他們卻能夠爬到高位。

    胡宗南本是一默默無聞的小學教師,因為跟同鄉爭奪小學校長一職失敗而投黃埔,沒有想到竟然從此發跡。東征時候還是一普通士兵,1930年5月就擔任第一師師長,胡宗南軍事才能一般,但對蔣介石卻是忠心不二,他擔任第一師師長之後,立即將第一師中的保定軍校生進行大清洗,換上了清一色的黃埔軍校學生。

    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實行保存實力的政策,將“中央軍”的精銳部隊交給胡宗南,屯留在大西北,準備對付共產黨,蔣介石給最好的裝備,最高的兵餉,而且不讓其打一仗,可這支蔣介石最器重的軍隊,卻是最無能的。

    解放戰爭爆發後,胡宗南軍隊有四十多萬,而陝北根據地西北解放軍隻有正規軍二萬多人,就是這二萬多人,二十比一的比例,將胡軍隊牽製的一動都不敢動,處處遭受解放軍的打擊,胡在軍事上的無能可見一斑。如果是一般的人,早就被蔣介石撤職了,但胡宗南這個草包一直指揮軍隊到大西南解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