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丹心原不負綱常(1/5)

作者:熊召政字數:21946更新時間:2023-10-01 02:23:36

    《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7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3,"start_container_index":7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9},"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author_speak":"code":0,"press_status":1,"content":"  ——記老倔頭張璁

    1.來自星相師的鼓勵

    先看《二十七日揭曉呈同年知己》這首詩:

    聖主示賢吾獨愧,有司得士意如何?

    愁時敢謂滔滔是,翊運真看濟濟多。

    此日老成還太半,卻教人訝早登科。

    詩作者叫張璁。這是他考中進士發榜當天寫的,其心情是且悲且喜。喜的是如願以償,悲的是他已四十七歲。在五百多年前,這年齡絕對是“祖父級”的考生了。

    詩作注明是庚辰年,即1620年。但《明史》上說張璁考中正德十六年進士,是年為辛巳年,即1621年,兩者相差一年。考查史籍,武宗死於正德十六年的三月十四。自正月起就一直患病,不大可能舉行會試。張璁本人記述的是正德十五年(1520)二月十五日入場考試,十二天後發榜,公布錄取名單。兩相比較,還是以張璁自己記載的為準。

    張璁是浙江永嘉(今屬溫州市)人。浙東地區自古至今盛產商人,也盛產文人。劉伯溫、宋濂都屬浙東人,作為他們的後輩,張璁無論在學術還是在政績上,都不能望其項背。但是,他同他們一樣,不但都擁有一個帝王師的身份,而且其命運卻比他們好得多。

    明朝浙東的政治家,大都發跡較晚。劉伯溫與宋濂都是五十多歲後才碰上朱元璋,張璁遇上嘉靖皇帝朱厚熜,也是四十八歲。

    張璁二十三歲參加鄉試考中舉人,茲後七次參加全國會試均不中,第八次進京再入春闈,已是書生遲暮了。據說,七次不中後,他自己也就徹底灰心。按規定,舉人就有了入仕的資格,他便到南京吏部申請補缺。在那裏,他碰到了一個名叫肖鳴鳳的禦史。此人善星相學,他看了張璁的麵相後,以不容置疑的口氣說:“從現在起,三年後你就一定能考中進士,再過三年,你必將大貴。”

    張璁申請補缺,屬無奈之舉。舉人出身的人進入官場,隻能當中下層官吏。知府以上的高官根本沒有可能。聽肖鳴鳳這麽一說,張璁立刻就取消了補缺的打算,又回到永嘉苦讀。沒想到三年以後,張璁果然高中,搭上了步入仕途的末班車。

    肖鳴鳳的兩項預言實現了一個。那麽,他的“再過三年必大貴”的預言能否靈驗呢?

    2.與楊廷和大唱反調

    張璁考中進士後,分配到刑部觀政。這不是一個實際的職務,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畢業生實習。張璁在刑部百無聊賴,有他的《閑賦》為證:

    目斷家何在,心孤地且偏。

    豈惟吾是客,獨覺日如年。

    對鏡傷華發,攤書忘舊筌。

    大羅山下宅,荒盡種瓜田。

    此時的武宗皇帝,尚在南京、揚州一帶尋歡作樂,以各種理由,拒絕首輔楊廷和要他班師回朝的請求。而北京城內的各大衙門,雖然運轉正常,但補官、晉升這樣一些人事任免則被擱置。此情之下,尚未獲得正式官職的張璁自然也就感到度日如年了。他不知肖鳴鳳所說的“大貴”從何而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天上可以掉餡餅。

    但是,一年後,機會來到了。

    武宗皇帝死後三十六天,即四月二十二日,世宗皇帝朱厚熜在奉天殿即皇帝位。

    張璁雖然官位卑微,但還是有幸參加了世宗皇帝的登基儀式。他為此寫下了《四月二十二日》這首詩:

    少年天子今登極,文武衣冠拜聖明。

    掃地妖氛朝雨淨,當天麗日午風輕。

    黃封供奉千官出,丹詔傳宣萬裏聲。

    旋轉如今真有賴,草茅何以答升平。

    詩中,張璁朦朦朧朧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但並不確切。事實上,正是因為朱厚熜這位少年天子的登基,張璁的命運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劇變。

    世宗皇帝登基後,堅持立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由此遭到以楊廷和為首的部院大臣的強烈反對,因而引發了一場巨大的政治危機,這就是嘉靖初年有名的“大禮案”。在我寫的關於楊廷和的《屢經憂患身心老》一文中,已對“大禮案”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在此需要補充的是:圍繞“大禮案”的紛爭所形成的兩派,一派是以楊廷和為首,另一派的第一號幹將則是張璁。

    其時,楊廷和與張璁兩人根本就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楊廷和是一呼百應的當朝首輔,特別是武宗晏駕世宗尚未登基的這三十七天裏,他總攝朝局,做了許多善政,可謂天下歸心。而張璁隻是一個候補官員,不要說政績,連身上那股窮秀才的酸氣還未脫掉。但最終勝利的不是楊廷和,而是張璁。

    卻說“大禮案”初起時,局勢牢牢地控製在楊廷和手中。世宗皇帝有心立生父興獻王為皇考,但孤掌難鳴。設若此時沒有雜音,楊廷和最終能說服世宗,從而達到大明王朝承祧製度的沿襲。但想不到的是,張璁這時跳出來,給世宗上了一封《正典禮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