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545.四億美元的流動資金(2/4)

作者:老眼兒字數:9644更新時間:2019-11-01 22:52:55

    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於經濟大蕭條的原因,很多人對3D電影產生了興趣,就連法國的路易斯·盧米埃爾也把他1895年的《火車進站》製作成了3D電影。1936年雅各布·萊溫賽爾和約翰·諾林為米高梅公司拍攝了短片《Audioscopiks》係列,當時每位入場的觀眾都被發了一幅紅綠眼鏡,然後銀幕上告訴他們如何使用這些眼鏡,接著一係列衝著鏡頭方向運動的物體出現了,效果在當時極其震撼,該片最後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短片獎的提名。受此鼓舞,米高梅又在1941年拍攝了《第三維度的凶手》,把弗蘭肯斯坦的故事放到了3D電影當中,這也是當時為數不多的3D故事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電視的發明和普及,電影業遭遇到了第一次嚴峻的挑戰。為了生存和發展,電影業開始了一係列創新和探索,好萊塢大量拍攝寬銀幕的史詩片,試圖用大場麵把觀眾從小電視前拉回來。在這股潮流中3D電影也沒有被人遺忘,1952年第一部彩色3D電影《博瓦納的魔鬼》橫空出世,大大提升了3D電影的娛樂效果。

    從中看到商業前景的哥倫比亞和華納公司在次年推出兩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3D電影:《黑暗中的人》和《蠟像館》,這兩部影片都取得巨大的票房成功,尤其是後者還首次采用了立體聲,使得觀眾不僅在視覺上,同時在聽覺上實現了身臨其境。這兩部影片的成功讓好萊塢一夜之間醒悟,原來3D電影也可以賺錢的,此後主流製片公司的3D商業電影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迪士尼、環球、20世紀福克斯都加入了這股洪流,迪士尼還把這種電影帶進了迪士尼樂園,展現了3D技術在娛樂業中的其他應用前景。

    不過隨著3D影片產量的增多,影片質量開始良莠不齊起來,有些影片製作周期隻有兩個星期,其效果可想而知。再加上當時的技術仍有大量不足,對銀幕、角度、放映都有著苛刻要求,因此隻過了一兩年,3D電影就成為了明日黃花。1955年隨著《怪物複仇記》的下檔,這個短暫的“3D黃金期”宣告結束。

    不過這麽多年一來,電影人可從來沒有真正放棄過3D電影。

    70年代後環幕電影、球幕電影、IMAX巨幕電影紛紛誕生,而3D電影技術也有了長足發展,以前的3D電影需要兩台放映機同步把畫麵投射到兩邊的銀幕上,稍差一點都會嚴重影響觀看效果,但隨著阿蘭·西裏芬特和克裏斯·戈登發明的“Stereovision”專利技術出現,這一難題得到了解決。這種技術可以把左右兩隻眼睛看到的畫麵交替地印在一套普通35毫米電影膠片上,放映機以48幀/秒的速度放映,放映鏡頭前加上一個周期轉動的遮光板,於是兩套畫麵交替出現,不過由於視覺延遲觀眾並不會察覺。

    時間進入八十年代後,3D電影的題材開始變得豐富,故事片、紀錄片、恐怖片、動作片紛紛以3D為賣點,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1981年的西部片《槍手哈特》,影片中的拔槍、射子彈、飛刀等撲麵而來的鏡頭讓很多觀眾驚出了一身冷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