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697.鬆浦的無奈(2/4)

作者:老眼兒字數:9238更新時間:2019-11-01 22:53:45

    研究人員運用這個範式實驗發現,無論出現的是人臉還是猴臉,6個月大的嬰兒對新異麵孔的注視時間都顯著長於熟悉的麵孔,這表明6個月大的嬰兒對人臉和猴臉都能進行很好的識別。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成人的實驗結果:成人對人臉有很好的識別能力,但對生、熟不同的猴臉的注視時間沒有顯著差異,這表明成人不能識別猴子這一非人類的麵孔。這說明,成人對人臉的識別優於對非人臉的識別。

    這就是知覺窄化,雖然很多人或許不願意承認,但事實就是如此,承認在認知方麵,其實是弱於嬰兒的。嬰兒能分辨的事物,成人未必能分辨出來。

    那麽我們是什麽時候開始變得知覺窄化的呢?

    實驗繼續,這一次使用華夏人的嬰兒。實驗結果表明,嬰兒在3個月大時,對米國白人、華夏人以及非洲人的麵孔都能進行很好的識別;6個月大時能夠識別華夏人和米國白人的麵孔,不能識別非洲人麵孔;9個月大時隻能識別中國人的麵孔,不能識別美國白人和非洲人的麵孔。

    這些研究說明,在我們知覺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普遍發生了“知覺窄化”,喪失了這種分辨異族麵孔的能力。這符合進化的需要——我們平日接觸得最多的是同族,準確地分辨出同族的麵孔有利於社會交往和種族生存,因此人腦自動調試以適應需要。

    知覺窄化和臉盲症當然是不同的,臉盲也叫“麵孔失認症”,指的是在大腦在麵孔加工上明顯受損的群體,按照致病原因大致可以分為獲得性麵孔失認症和發展性麵孔失認症。

    前者是指由於後天的疾病或者腦部創傷,導致顳葉中與麵孔加工相關的腦區受損而出現的麵孔識別障礙,獲得性麵孔失認症也是最早發現的一種麵孔失認症。

    後者指出生起就伴隨的特異的麵孔識別障礙,不存在任何腦損傷或其他基本認知能力異常。發展性麵孔失認症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2%,並不是什麽罕見的問題。我們平常朋友間互相說的“臉盲”通常都是指這種類型。

    再簡單來說,知覺窄化異族效應,隻是針對不同種的人,也就是說,隻要是同種人,大家還是能分辨清楚的。而且這不是病,這是進化的必然,畢竟大多數人日常接觸的還是自己同種的人,異種人接觸相對較少。而後者就是病了,他們不分人種,屬於認誰都人不清楚的情況。總之,異族效應普遍存在於絕大部分的人類身上,所以白人確實是很難認出東亞人各個國家或者民族之間的不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