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801.大馬哥的茶(2/3)

作者:老眼兒字數:8822更新時間:2019-11-01 22:54:27

    好了,扯遠了……

    再說茶文化,茶文化也是華夏傳統文化裏,非常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不用自誇,我國就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

    在華夏大地,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曆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華夏茶文化還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華夏傳統文化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地位,還在酒之上!

    我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采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以西南地區為主,二級茶區則是以西北、江北為主,三級茶區就是以華南地區為代表了。同時,茶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華夏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與我國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華夏文化特征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我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禮作為華夏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華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我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具有華夏特色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種茶、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唐代陸羽所著《茶經》係統的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

    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餘首,從而奠定我國茶文化的基礎。

    同時茶為一種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長品易健康、長壽,茶品順為最佳、還可作藥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華,順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裏有茶順為茗品。

    其實還有一點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其實在最早期,茶葉並不是用來喝的。國人對茶的最初認識,其實是從食用開始的,在先秦時代,人們對茶葉最原始的利用方法就是“咀嚼鮮葉”或者“喝其湯,食其渣”。成書於秦漢時代的古書《晏子春秋》就記載說,晏嬰在齊國為相時,以糙米飯為主食,佐餐的菜則包括三種燒烤禽鳥、五種禽蛋,還有茶。這一時期,茶是人們佐餐的一種菜,又被稱為“苦菜”,人們隻是把茶樹的鮮葉采回來,經過清洗,放到鼎裏煮熟,然後連湯帶葉一股腦吃下去。先秦時代的人們普遍認為,茶是一種能夠增加營養、並驅逐毒素的好食材、好藥材。

    不過這種先秦時期的粗加工的茶葉吃法,吃起來會覺得茶葉非常苦澀,尤其是單獨吃的時候,口感和味道都很差。所以,後來的古代居民就開始嚐試將飯菜跟茶葉混在一起食用。晉代郭璞在《爾雅》注中說,煮茶需要加入粟米等糧食,還要加入各種調味作料,煮成茶粥來吃。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三國時期,從三國時代開始,茶葉的飲用才算是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也就是用茶餅或者茶團來飲茶。這是因為茶樹鮮葉不僅難以長久保存,而且每年隻有固定的時節才有大批量供應,人們為了長久引用茶葉,將采摘回來的茶樹鮮葉先用木棒搗成餅狀或團狀,通過烘幹或者曬幹之後,茶葉就可以四季隨時取出來,衝飲之後就可以飲用了。加工工藝的進步,也促使茶葉從傳統的羹菜晉升為真正的飲料,從而得以在中華大地上進一步推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