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871.契機和理由(2/4)

作者:老眼兒字數:9304更新時間:2019-12-25 23:30:14

    中小保險公司保費占比低,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綜合成本率居高不下,無法有效攤薄費用,難以實現承保的盈虧平衡,整個保險行業的盈利始終集中在少數大保險公司手上。但從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來看,國內保險市場潛力巨大。而且保險業尤其規律所在,一家剛入局的保險公司,要想獲得盈利,一般至少需要5-7年。所以,雖然幾十家保險公司盈利困難,但卻不舍得退出這個新興市場,隻能想方設法維持盈虧平衡,不少公司采取了偏激進的投資資產配置模式,期望通過投資利潤率撬動盈利,但未來所麵臨的投資風險和可持續性挑戰不容忽視。

    這一局麵下,中小保險公司可以說是進退維穀。

    保險市場集中度高,其實並非國內特有,在國外保險發達市場也同樣存在這樣的情況。

    以米國為例,我們都說米國保險市場百花齊放,從數量上來看的確如此,米國共有保險公司1000餘家。但從市場份額來看,前8家財險公司市場份額達到45%,前8家壽險公司市場份額達到39%。這個數值在全球範圍內是屬於低值,但仍然體現除了較高的集中度,更不用說其他國家了,保險市場集中度更高。不過呢,米國保險市場集中度雖然也高,但並意味著中小型保險公司的業績表現就差了。

    縱觀2006-2016年的米國保險市場:

    財險領域:保費規模在31-70名,以及70名之後的公司,其高於市場平均保費規模增長率、以及低於市場平均綜合成本率的比例達到33%和22%。典型的比如Loya保險集團。壽險領域:保費規模在31-70名,以及70名之後的公司,其高於市場平均保費規模增長率以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的比例達到23%和17%。典型的比如Reliance  Standard人壽。

    這都是非常強勁的數據表現。

    所以,保險公司成立時間晚,市場份額占有率低,並不意味著一定就隻能接受長期虧損的局麵,關鍵還是在於怎麽做。

    結合國外“小而美”保險公司的經驗,有三點值得國內中小型保險公司借鑒:

    首先,一定要以客戶為中心。中小型保險公司在獲客方麵處於劣勢,依賴銀行、經紀公司等第三方渠道,無法全麵掌握客戶信息,客戶積累和客戶分析能力也較為單薄,普遍存在留客難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型保險公司隻有真誠對待客戶,為客戶提供最合適的產品與服務才是取勝之道,而不是急於追求急速擴張和病毒式營銷。以扶桑壽險公司LifeNet為例,他們的目標就是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順暢客戶體驗。他們重視客戶感受,因此將保費組成、傭金情況、月度經營數據高度透明地展示給客戶,這是極為少見的一種信息披露形式。

    此外,LifeNet以互聯網為核心渠道,僅提供保險責任單一的定期人壽、失能、女性醫療、普通醫療和癌症這五款保障類保險,不提供分紅等複雜產品,設計以保障為主的低價產品,定位清晰。在官網上,LifeNet設計了生動多樣的漫畫和動畫式條款,幫助“小白”客戶理解產品。通過這些舉措,LifeNet讓他們的客戶產生了很強的歸屬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