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902.聯合報告(2/4)

作者:老眼兒字數:9138更新時間:2020-01-16 00:30:36

    計劃書很詳細,裏麵有概念圖,可以一目了然的看清楚這個養老社區到底是個什麽意思,是個什麽流程。

    合作夥伴也名字都出現在了計劃書裏,一方麵證明這個計劃不是拍腦門子的計劃,另一方麵也是讓市府的兩位當家看到遠方集團在這個計劃背後花的時間和精力。然而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計劃書的後麵,有十幾頁的,詳詳細細的列這一大片一大片的數字。這些數字,都是遠方集團收集起來的,關於北桐市,以及國內幾個主要宜居城市的,在各個方麵的數據對比。

    沒有什麽,比直接上數據更有說服力。

    宜居城市是指對城市適宜居住程度的綜合評價。

    宜居城市其特征是:環境優美,社會安全,文明進步,生活舒適,經濟和諧,美譽度高。

    宜居城市建設是城市發展到後工業化階段的產物,是指宜居性比較強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間環境、人文社會環境、生態與自然環境和清潔高效的生產環境的居住地。1996年聯合國第二次人居大會提出了城市應當是適宜居住的人類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經提出就在國際社會形成了廣泛共識,成為21世紀新的城市觀。

    從城市發展進程的曆程看,城市發展經曆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等幾個階段。在由低到高的進化過程中,隨城市的拓展和經濟的迅速增長,逐步出現了城市擁擠、交通堵塞、環境汙染、空間緊張、生態質量下降等一係列伴隨而生的城市問題。與此同時,人們對生活環境、生活質量、生存狀態的要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並且總體上需求越來越複雜、要求越來越高,這個必然的進化趨勢導致人們越來越關心人居環境及自身的生存狀態。

    發達國家對宜居城市建設是以早期的人居環境關注為標誌的,1976年,聯合國召開了首屆人居大會,提出“以持續發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礎設施服務”,相繼成立了聯合國人居委員會和聯合國人類住區委員會。

    1989年開始創立全球最高規格的“聯合國人居環境獎”。1996年提出“人人享有適當的住房”、“城市化進程中人類住區可持續發展”兩個發展主題。相關的“聯合國人居中心”、“聯合國人居委員會”“聯合國人居環境獎”等機構使這些概念在實踐中逐步展開。我國也在2000年在建設部主持下設立了“華夏人居環境獎”。

    隨著人居環境與住區問題的研究,人們關注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廣度都在不斷發展,包括城市環境、資源、生態、安全等內容逐步進入研究領域。“宜居城市”的概念走入人們的視野。

    宜居城市建設與人居環境建設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係,由於人居環境問題是在麵臨城市居住擁擠、秩序混亂、質量下降等問題時提出的,因此,起初對人居環境的認識是比較具體而微觀的,如關注居住區、鄰裏環境、居住建設項目等,而後,這個概念在學者們的關注下不斷發展,具有了更為廣泛而宏觀的內容。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