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903.背後的意義(2/4)

作者:老眼兒字數:9392更新時間:2020-01-16 00:30:37

    宜居城市的社會人文環境主要包括城市社會環境、城市經濟環境和城市文化環境三個子係統。其中城市社會環境主要包括和諧的社會交往環境,完善的社會保障網絡,牢固的公共安全防線,親和的社區鄰裏關係,良好的城市治安環境等;城市經濟環境主要包括充足的就業職位,較高的收入水平,雄厚的財政實力,巨大的發展潛力等;城市的文化環境主要包括完善的文化設施,如博物館、音樂廳、圖書館、體育館、科技館、歌劇院等,濃鬱的文化氛圍,充足的教育資源,包括大專院校、中小學、職業技術學校、繼續教育機構等,及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藝術節、運動會、各種展覽等。

    宜居城市的自然物質環境為人們提供了舒適、方便、有序的物質生活的基礎,而社會人文環境則為居民提供了充分的就業機會、濃鬱的文化藝術氛圍,以及良好的公共安全環境等。當然,城市自然物質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的界限不是絕對的,兩者相互融合,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城市自然物質環境是宜居城市建設的基礎,城市社會人文環境是宜居城市發展的深化。城市社會人文環境的營造需要以城市自然物質環境為載體,而城市自然物質環境的設計則需要體現城市的社會人文內容。

    早在1997年,就曾經由英國、美國、日本、比利時、加拿大等國共同發起,每年舉辦一次國際宜居城市評審活動。該項活動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許可,國際公園協會(IFPRA)主辦的國際性非贏利評審活動。

    其宗旨是關注城市環境改善,以可居住為主題,鼓勵通過最有效環境治理、改造、更新等手段提高城市生活質量,促進以環境改造為先導的城市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並促進城市風貌與曆史文化特質的保護與發揚、城市規劃對城市環境及城市文化建設的支撐等。因此,這項賽事得到廣泛認可,被稱為城市建設的“綠色奧斯卡”獎。因此這項活動發展很快,每年都有幾十甚至幾百個城市參加。2004年規模空前,世界各國的初賽城市及社區近300個,進入決賽的城市包括來自16個國家的共51個城市。

    賽事最初定為“國際花園城市”。

    評判的標準更多地強調城市景觀的改善,城市綠化環境建設等,對城市評價的硬件內容多於軟件內容。隨著世界城市發展麵臨了共同的問題:環境汙染與治理、能源短缺、交通矛盾、再生資源生產、能源的循環利用等,該項賽事的競賽內容也在發生變化,開始更多地關注城市資源的合理利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明確提出把“宜居”作為重點評比內容之一。而後競賽的名稱也改為“國際宜居城市與社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