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911.初接觸(2/4)

作者:老眼兒字數:9214更新時間:2020-01-25 06:48:47

    在國人的概念裏,奢侈品幾乎等同於貪欲、揮霍、浪費。其實,從經濟意義上看,奢侈品實質是一種高檔消費行為,本身並無褒貶之分。從社會意義上看,是一種個人品位和生活品質的提升。經濟學將奢侈品定義為對其需求的增長高於收入增長的物品。它涵蓋範圍可能很廣,從人參、名牌手表到豪華汽車,都可能是奢侈品。不過,通常人們認為奢侈品是那些非常昂貴的物品,即大部分人消費不起的物品。有些奢侈品既不是必需的又沒有實際用途的昂貴物品,如名牌箱包、高級成衣和高檔汽車。

    然而這種想法並不完全正確,最起碼,享受更好的生活是沒錯的,而奢侈品往往就和更好的生活掛鉤,很大程度上,能否用得起奢侈品,就代表你的生活水平是否達到了某一個層次,所以消費奢侈品沒錯,但無節製無度的消費,甚至打腫臉充胖子,那就大錯特錯了。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發展,國人越來越有錢,也越來越喜歡購買奢侈品,這無疑增加了我國消費者在國際市場的購買力,目前為止國人境外消費奢侈品已經是全球第一。國人強勁的消費能力使眾多國際奢侈品牌對我國市場信心倍增,紛紛加快開辟新店,拓展二三線城市市場,搶占市場份額。我國最初對奢侈品的認識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朝,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和龐迪我來到京城,將兩座自鳴鍾作為禮物獻給了明神宗朱翊鈞,自此,國人對奢侈品的情緣就此展開。到清朝時期,因為受到了來自西方的啟蒙,成立了清宮造辦處。主要是為清朝王室製作各類奢侈用品。

    上個世紀中期,我國的高端消費市場發展遭遇停滯,但是改革開放後,西方高級腕表、皮具、珠寶如潮湧進入國內,曾經一度我國顧客對舶來的奢侈品盲目崇拜,幾乎來者不拒,被很多西方品牌輕視為隻認品牌、很好應對的有錢人。

    當然,事實上並非如此。

    時代是不斷發展的,人的行為也會隨著時代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奢侈品本身,也是隨著時代不斷變化的。奢侈品這種東西的概念本就是不斷延伸的,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代表產品。例如在咱們國家,上世紀80年代,對人們來說“奢侈品”就是手表、縫紉機、自行車“三大件”,此後便漸漸衍變為了電視機、電冰箱與電話。也就是說,這些物品從初期人們印象裏的“奢侈品”,轉而成為了如今的必需品。

    其次,奢侈品的受眾是少數人群,即社會的財富精英。由於奢侈品的炫耀性特征,如今在我國的普通工薪階層中出現了這樣的一種普遍現象:攢上幾個月乃至半年的工資去專賣店買一件類似於LV一類奢侈品牌的服飾或包,然後穿著或帶著去擠公交車。這成為現階段中國一部分奢侈品消費人群的顯著特征。這就是為什麽我們會鼓勵有能力消費奢侈品的人群,努力培養他們的文化理念和貴族氣質,以最終讓奢侈品消費回歸理性,成為市場正常運行的一部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